本報記者 王倩 胡蝶

王倩 胡蝶
今年45歲的李紅波,是商州區夜村鎮夜村人,三年前他一直在夜村鎮街道做著日用品銷售的生意,家里日子殷實而簡單。由于他為人樸實,是個熱心腸,很受鄉鄰的擁戴。2015年,他被推選為村主任,三年多來,李紅波始終把群眾冷暖裝在心里,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他說:“因為群眾信任,被選為村主任,我就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要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實事,做群眾的貼心人。”
夜村村是夜村鎮政府的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然而耕地面積少卻限制了村上的產業發展,全村有1002戶2806人,其中有貧困戶49戶。村里大部分村民選擇在街道上做點生意,或者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村子被312國道劃分成南北兩部分,約有150戶村民居住在北邊的坡塬上。北坡上的群眾距村上街道較遠,無法像大部分村民一樣做生意掙錢,只能依靠幾分薄田種莊稼和種植水雜果為生,北坡就成了貧困戶集中地。
兩條約2米寬的土路一直是北坡群眾出行的主要道路,遇上雨雪天氣,群眾出行不便,群眾種植的水雜果,由于道路不好,影響銷路。李紅波上任后,認為一定要先改善這部分群眾的生活面貌,他決定先整修這兩條土路。李紅波說:“道路通暢了,經濟才能搞好。”
2016年,他多處籌集修路資金,資金有了,村民卻不愿意了。因為拓寬路面時,會占用部分群眾的林地、土地,群眾不愿讓步。于是,李紅波就挨家挨戶反復做工作,三伏天里,他也不曾歇息過一晌子。在他的努力下,兩條通往十三、十四組總共5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水泥路一直通到門口,櫻桃成熟時,有人直接到門上就收購了,比以前方便多了。”十三組的代秀英說,2017年她家的櫻桃收入了3000元。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李紅波更忙碌了,為了精準摸底和宣傳脫貧政策,他和村委會一班人跑遍了村里的溝溝岔岔。去年冬天下大雪,他操心住在十二組的五保戶李發治,不等積雪完全消融,他就和同事騎著摩托車走了兩個多小時,又步行了兩公里,去查看五保戶的住房和生活狀況,送去生活用品。“當時騎摩托車,凍得眉毛上都是冰碴子,看到五保戶生活一切正常才放下心了。”來回四五個小時,餓了就吃隨身準備的方便面充饑。“我們經常在外面一跑就是一天,顧不上吃飯是常事,整天腦子里都想的是咋幫助貧困戶脫貧。”村上的駐村第一書記說。
耕地面積稀少是制約夜村村發展產業的主要因素。那么,要想增加群眾收入,就得另找門路。今年,李紅波和其他村干部,經過仔細考察和謀劃,最終確定發展光伏產業精準扶貧。每戶貧困戶交納1.4萬元,認領3000瓦光伏發電,四年共領取分紅10500元,第三年時返還1.4萬元。然而,在動員貧困戶參與光伏認領時,響應者卻寥寥無幾,很多人都心存疑慮持觀望態度。李紅波帶領村干部再次上門為貧困戶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分析認領光伏發電產生的紅利,在他們的宣傳號召下,全村認領光伏的貧困戶達到29戶。
58歲的王安富因18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臥病在床,家里生活只能靠妻子打零工、種植中藥材維持,生活一直很困難。被確定為貧困戶后,李紅波隔三差五就去他家看望,鼓勵他們在原有櫻桃種植的基礎上,擴大櫻桃產業發展,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家增加收入。去年,村上把王安富妻子聘請為清潔員,每月有500元工資。今年,在李紅波的反復動員下,王安富認領了光伏產業。得知今年前半年的光伏分紅1500元已經到賬時,王安富高興地說:“紅波這村干部當得好,心里牽掛著我,隔段時間就來看我,想盡辦法讓我家里脫貧,這份誠心讓我太感動了。”王安富告訴李紅波,他打算用分紅的錢再買點中藥材種子,擴大種植面積,力爭早日脫貧。
由于干工作踏實認真,2018年春天,李紅波被選為村支書。他說,去年路南邊已經安裝了66個太陽能路燈,今年計劃在年底前,為路北安裝60個路燈,再將十組至十二組共10公里的通組路路面進行硬化,保證群眾出行安全便利。李紅波笑著說:“把群眾放在第一位,干工作就有了目標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