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帶動千家萬戶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孫志潮
野生水雜果資源豐富
商洛地處秦嶺腹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區,山地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在這八分山上,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生長著上百種野生水雜果。多年來,人們只注重開發利用山里地下的金、銀、鉬、釩和煤、鉀長石等礦產資源,卻忽視了這些生長在地面并不起眼的野生水雜果資源。如果開發利用這些野生水雜果,可以帶動千家萬戶特別是貧困戶脫貧致富,也能推動全市精準扶貧工作,使貧困群眾早日脫貧。
野生水雜果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在商洛廣袤的山中生長著上百種野生水雜果,如:狝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山楂、毛桃、山杏、山棗、梅子、桑葚等水雜果。長期以來,除五味子、山楂、山棗和桑葚等具有很大藥用價值而被群眾采摘,通過藥材市場銷售,帶給農民少量收入以外,絕大多數的野生水雜果都爛在山中,資源白白浪費無人利用。據不完全統計,在商洛1822萬畝山地上,生長的野生水雜果達120多種,年產量至少在1000萬噸,特別是山陽、鎮安、柞水、商南、丹鳳五縣資源非常豐富。野生狝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山楂和李梅,年產量都分別在200萬噸以上,如果全部開發利用生產成果酒、果汁、果醬和果脯等產品,將可創造出幾十億元的產值。
加工利用野生水雜果,市場前景廣闊。因為野生水雜果生長在山里,處在天然環境下,沒有農藥、化肥和膨大劑的污染,是真正的純綠色無公害水果;用其作為原料加工出來的產品綠色無公害。如野生狝猴桃果實無農殘污染,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其含量高達100-420mg/100g,比柑橘、蘋果等水果都要高出10倍以上;同時還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人體所需的有機物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以抗氧化衰老,非常適合老年人和婦女兒童食用,而被譽為“水果之王”。再如野山杏,因為含有豐富的黃酮類成分和豐富的維生素B,不僅食用能夠保護心臟,減少心梗發生,還能預防人體正常細胞癌變,有效降低癌變發生率。
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好產業實踐證明,開發利用野生水雜果社會效益高,扶貧效果顯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商洛地區飲料廠曾收購野生狝猴桃和野山杏作原料,生產出300多噸果醬。因為原料野生屬于純天然綠色食品,從而被出口銷售到日本,創造出了840多萬元的外匯收入。
七十年代初,丹鳳縣葡萄酒廠擴建初期,沒有建立葡萄原料供應基地,一度曾大量收購野生狝猴桃和野葡萄。當時雖然每斤收購價才8分錢至1角錢,但卻使大批農戶受益,解決了山區群眾的油鹽錢。九十年代末,柞水金力公司曾開發生產出野生五味子和狝猴桃飲料,生產的五味子和狝猴桃飲品,因口感好暢銷全國各地。廠子每年要收購野生狝猴桃和五味子原料300多噸,生產加工銷售飲料3000多噸,在給國家上繳百萬元利稅的同時,也給柞水農民帶來了很好收益。但是,隨著丹鳳葡萄基地建成掛果,到八十年代丹鳳酒廠就停收了野生狝猴桃和野葡萄;柞水的金力飲料廠,因為管理不善到2002年倒閉停產;商洛地區飲料廠也因為南大門拆遷而關閉。從此,商洛的野生水雜果資源就沒有人收購利用,山里的農民眼看山上的各種野生水雜果無法變現,只好守著財神出去打工搞勞務。也有農民不忍資源浪費,將野生狝猴桃、野葡萄、毛桃、山杏和梅子等,采回家里連同柿子一道釀造成白酒的,但多為自釀自用,很少出售創造收入。
在商南縣試馬鎮荊家河村3組,一位叫章耀宏的農民,他曾在廣東深圳打工10多年,因發現大城市人渴望和追求食用野生天然無公害的綠色果酒、果汁、果醬等飲料食品,而家鄉野生水雜果資源豐富,便于開發利用創業致富。因此,2004年他回到商南創辦了秦山林寶果酒合作社,在村里大量收購野生狝猴桃,采用傳統釀造工藝,生產出了野生狝猴桃酒,每年產5噸多果酒,生產的果酒供不應求,如今產品已打入西安和南京市場。由于資金缺乏,工廠生產規模太小、產量上不去,目前正在尋找資金擴大生產規模。雖然,他每年只有5噸酒的生產能力,但卻因為是純天然保健飲品效益不菲,每瓶賣到98元,年凈收入達30多萬元。而他每年都要收購農戶5萬多斤野生狝猴桃原料,帶給農戶的凈收入達5萬多元。據調查,2015年以來,有20多戶貧困戶,通過賣野生狝猴桃而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變綠色資源為朝陽產業
目前,開發利用野生水雜果資源,不僅大有潛力,而且可以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扶貧效益。在商洛,如果我們能把100萬噸的野生水雜果資源開發利用上十分之一,即加工10萬噸的水雜果,每公斤按2.5元平均價收購,就可以帶給農戶2.5億元的收入。而一個普通勞動力一天至少可采摘50公斤野生水雜果,便可收入300元左右。如果一個農戶每年賣2000公斤野生水雜果就可收入五六千元,這樣一年至少可以帶給農戶2億元的收入。同時還可以安排貧困戶到果酒飲料企業就業;如果再利用釀酒或生產飲料的酒渣等來辦養殖場,飼養豬、牛、羊等家畜,便可帶動更多人就業,從而取得更大的社會和扶貧效益。
扶持野生水雜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經濟欠發達、群眾收入低是商洛的基本市情。目前,全市尚有16萬戶49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大多依山而居、環林而住,普遍擁有野生水雜果資源。隨著精準扶貧“八個一批”措施的實施,眼下尚未脫貧的貧困戶多為病殘者或智力低下者,也是脫貧攻堅最難啃下的“硬骨頭”,對這些貧困戶并非除了兜底保障別無他法。實際上除了那些常年臥床或徹底失去勞動力的五保病殘老弱者以外,大多數貧困人口還有些勞動能力,他們即使打不了工、干不了勞務、發展不了產業,還是能夠上山采摘水雜果的。
因此,開發利用野生水雜果,加工真正綠色無污染的果酒、果汁、果醬和果脯產品,既是一個可以實現一業多贏的朝陽產業,又是一個極好的扶貧項目,是我們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啃下最后“硬骨頭”的有效措施,值得高度重視。希望政府能切實將扶貧資金和項目向野生水雜果加工利用上傾斜,積極扶持和發展這一長期被忽視的朝陽產業。只有長遠地將貧困戶都綁到產業鏈上,才能讓那些被視為“硬骨頭”的貧困人口,從身邊找到年年都可以增收的致富路子,讓他們在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