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云

19年前的一場選舉改變了王干剛的命運,想起那天的情景,王干剛仍記憶猶新。
1999年10月的一天,山陽縣西照川鎮喬家坪村舉行了三年一次的村委會換屆選舉。當時,王干剛是一名村醫,因為要出急診,沒能自己參加選舉。忙完回到家,鄰居告訴他:“你當選村主任了,我們希望你能給大家把路修通,相信你能辦得到。”王干剛一下子懵了,他根本沒想要去當村干部,他覺得這副擔子太重了,他怕干不好。但是看到大家信任的眼神,他決定不辜負上級和群眾的期望,要干就要干出點名堂來。就這樣,從村醫到村主任,再到村支書,王干剛一干就是近20年。
喬家坪村地處偏遠,距離山陽縣城約120公里,是一個只有190戶703人的高寒山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王干剛告訴記者,剛當村主任時,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沙土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生活用品靠人往回背,村民生病也只得用擔架往出抬,不僅如此,喬家坪村海拔高,又是土石構造,全年除了汛期,基本沒有飲用水,最遠要跑10多公里去拉水……面對一道道難關,王干剛立下了“一定要帶領大家從窮窩棚走向致富路,讓喬家坪村徹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就職誓言。當年冬天,他就組織全村勞力大干3個月,在沒有機械,爆破還是土辦法的情況下,硬生生把通村公路修通了。聽到村民在背后議論,說這個人還能辦點實事,王干剛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干勁也更大了。后來,他又積極向上面爭取了安全飲水工程項目,解決了大伙的吃水難問題。
2007年7月29日,喬家坪村突降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夜,王干剛擔心了一夜,當時電力中斷,信息中斷。天還沒亮,他就叫了附近的一個組長,一起冒著大雨,不顧泥石流和洪水的危險,翻過幾座大山,跑遍所有的農戶家。一處泥石流就在他面前滑過,差點把他沖走,他顧不得害怕,繼續查災情。查完災情王干剛徹底灰心了,到處都是一片汪洋,基礎設施幾乎全毀,部分群眾房屋倒塌,沒電、沒路、沒信息,這些年的建設付之東流,全部被洪水沖得一干二凈。在經歷幾乎絕望的心境后,不服輸的性格讓王干剛振作起來,帶領村民克服重重困難,重建便道,改造線路,開展生產自救。他們用了五年時間,使所有的基礎設施、農田、房屋全部恢復重建,同時,對村莊進行了全方位的美化、綠化、亮化,將喬家坪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溝,建成了全縣一流新農村,被樹為新農村建設典型示范村。
2008年9月,王干剛當選為喬家坪村黨支部書記。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為發展全村經濟,確保整村脫貧質量,他和村委會班子將產業結構調整和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推行“三變”改革,以“黨支部+企業+合作社/公司+貧困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將長、中、短線產業相結合。目前,已發展連翹種植1000畝、核桃300畝、白芨55畝、豬苓2000窩、蒼術50畝、油菜200畝、高山洋芋200畝、油葵200畝、養殖中華蜂100箱,建成40千瓦光伏電站兩座,成立專業合作社1個、公司1個,帶動貧困戶70戶165人入股,基本實現戶戶有產業、家家有項目,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雙贏。
“今年9月份,我們計劃再發展花椒建園200畝。”王干剛說,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他深感責任重大,如果不為村民著想,不為大家辦實事,心里就覺得不踏實。這些年,王干剛多次被評為市級、縣級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他也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最初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