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商南縣湘河鎮(zhèn)后坪村原黨支部書記汪興明


本報記者 趙有良 汪锳
編者按3月15日,商南縣湘河鎮(zhèn)后坪村黨支部書記汪興明去河南省湯陰縣為群眾拉運柿子樹苗返回途中,在南陽市鎮(zhèn)平縣遭遇車禍不幸遇難,年僅58歲。汪興明同志20余年如一日,堅守山村,帶領2000多名父老鄉(xiāng)親興產(chǎn)業(yè)、謀增收、促發(fā)展。他以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崇高的價值追求、強烈的使命擔當。汪興明同志是商南縣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楷模,是新時代共產(chǎn)黨員的榜樣,6月4日,中共商南縣委作出決定,在全縣廣泛開展向汪興明同志學習活動。汪興明的無私追求和忘我奉獻精神,將會成為激勵商南縣乃至商洛全市人民脫貧攻堅的又一筆精神財富,為了弘揚汪興明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本報特刊發(fā)長篇通訊《丹江長歌》,敬請關注。
初夏五月,商南縣湘河鎮(zhèn)后坪村幾道溝里新建的1000多畝柿樹園在數(shù)場陣雨過后,抽枝吐翠,生機盎然。林間布谷聲聲,好像在深情地呼喚:這一塊塊柿樹園是原黨支部書記汪興明帶領村民搞起來的脫貧產(chǎn)業(yè)基地,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親手栽下自己調回的最后一批樹苗,人就走了。秦嶺山里的初夏美麗而忙碌,洋芋成熟,麥子收割。后坪村部院子里人來人往,干部承諾去向公示牌上,汪興明的照片、名字還在第一個位置上掛著,照片上的汪興明給人一副精明干練、樸實硬朗的印象。
3月15日晚,汪興明在去河南省湯陰縣拉運柿子樹苗返回途中,在鎮(zhèn)平縣的一個小鎮(zhèn)遭遇車禍,永遠閉上了眼睛。任憑親人們聲嘶力竭地哭喊,他——帶著未了的心愿,帶著無限牽掛,永遠地走了。在度過的58個歲月里,綻放了不一樣的人生煙火。
勇挑重擔為民忙
湘河鎮(zhèn)地處秦豫鄂三省交界處,后坪村就位于狹長的山溝里。汪興明自小就生長在這里,高中畢業(yè)回村后,在深山出過苦力,村辦桐油廠當過推銷員,開過手扶拖拉機,收購過中藥材,賣過龍須草,辦過小賣部,為了致富把山村的苦難吃遍了。后來當了自然小組組長,1989年成了葦園村村文書,1999年被公選為葦園村黨支部書記,2015年葦園村合并到后坪村,55歲的汪興明又扛起了興村富民、為后坪村690戶2087人謀幸福的重擔。
后坪村由過去的4個行政村合并而成,31平方公里,南與湖北南化塘鎮(zhèn)秦家漫村接壤,是湘河鎮(zhèn)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六道溝四道梁立地條件差,脫貧攻堅開始前的10年間,17個村民小組的水、路、電、訊等基礎設施落后,距離村委會12公里的流水組卻沒有水源,村民每天要跑很遠的路挑水吃……
上任第一天,原任村干部就堵了門,汪興明設法先墊付了村上拖欠他們的工資。
“沒錢也要先辦事”,汪興明和班子成員決定從改善村上的基礎設施做起,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組織村民投工投勞,硬化村主干道,新修了3條7.5公里的通組公路、兩條7.6公里的產(chǎn)業(yè)路,連續(xù)實施了沙嶺組、秦中組引水工程,建村委會辦公室、文化廣場、治理村域河道……汪興明的兒子在縣醫(yī)院工作,兒媳婦是一名小學教師,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兒子、兒媳婦以及他本人的工資,一年在15萬元左右。村上搞基礎建設沒有啟動資金,汪興明先行墊付,沒有車輛拉建筑材料,他就租用合作社的皮卡車,沒有司機,他自己開。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年底,全村17個組有13個組實現(xiàn)了水泥路通組連戶,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得以解決,絕大多數(shù)村民用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
在湘河鎮(zhèn)黨委書記任宏偉眼里,汪興明是個思路清、敢想敢干、能辦實事的人。2005年,汪興明爭取資金在葦園村建小學,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學。原葦園村村部辦公用房多年失修成了危房,破舊漏雨,30多個黨員開會連個地方都沒有。“村支部是橋頭堡,得想辦法盡快將村部蓋起來。”縣上檢查村黨員活動室建設時,葦園村不達標。之后,汪興明半年時間就把葦園村部蓋起來了,沒提過一句困難。
并村后,汪興明積極協(xié)調,把原村部加蓋擴建成兩層,并在旁邊新建成一棟脫貧攻堅“四支隊伍”辦公用房。村里公路沿線多是兩山夾一路一河的地形,文化廣場選址難以落實,他靈機一動,利用河道做文章——先對村域河道進行治理,然后在村委會門前的河道蓋板,繼而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如今的后坪村部,辦公活動室位于村莊的中心位置,開闊干凈的院子種植著花卉樹木,整潔明亮的兩層辦公樓設施齊全,二樓是會議室,左邊是農(nóng)家書屋,右邊是村衛(wèi)生服務室,門前是文化廣場,兩邊馬頭花墻連接著村民的庭院花園。
“老汪作風扎實,鎮(zhèn)上安排的工作不用催,總是率先落實。他人好學愛鉆研,脫貧攻堅、產(chǎn)業(yè)惠農(nóng)、健康扶貧各項工作都很敬業(yè)。”湘河鎮(zhèn)鎮(zhèn)長吳恒已兩次在湘河鎮(zhèn)任職,他說汪興明在村民中威信高,啥工作交給他去辦就進展快,收繳農(nóng)合療款三五天就完成了,總是全鎮(zhèn)第一個上繳的;2006年大搞一鎮(zhèn)一業(yè)建蠶桑基地時,很多村推不動,葦園村率先建成了一條溝的蠶桑基地;推廣沼氣池時,除及時將補助款兌現(xiàn)給建沼氣的農(nóng)戶外,他還將富有經(jīng)驗的村民組成專業(yè)隊,幫助村民建沼氣池,一個月就建了30多口;鎮(zhèn)上提出發(fā)展花椒產(chǎn)業(yè)時,后坪村又是第一個搞起來的。
商南縣農(nóng)發(fā)辦干部杜宏,去年5月份任后坪村第一書記,雖說和汪興明打交道不到一年時間,但他打心眼里佩服這位村支書——“做事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工作責任心強”。杜宏還記得,當初他來到后坪村時,河道沒有河堤,雜草叢生,垃圾亂倒。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汪興明親自監(jiān)工,起早貪黑,吃住都在村部。“有一段時間,晚上干活兒的民工都走了,他還在工地現(xiàn)場查看,兩眼都熬紅了,我們勸他別那么操勞,他說‘我是支書,人都看著呢,再說也快要退了,咱要做給后面的村干部看,不能讓群眾指著脊梁骨罵呀!’”
“原來的村衛(wèi)生室設在農(nóng)戶家里,看病不方便,有時病人不好意思。”在村衛(wèi)生室,63歲的張遠志說,“現(xiàn)在好了,隨時來隨時都有人在。”汪興明帶領村民修路、拉水、改電,移民搬遷、治理河道,沿村主道磚砌花墻,美化院落,使整個村子變了樣,人居環(huán)境變美了。
帶領鄉(xiāng)親尋富路
一直以來,后坪村沒有支柱產(chǎn)業(yè),村民主要以種植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為主,種植成本高、收益低,常常是種一葫蘆收兩瓢。村上也零星地搞過種植、養(yǎng)殖,搞過油茶、油用牡丹,但效益都不理想。后坪村坡地多、平地少,老弱婦孺多、壯勞力少,撂荒地和山林地就有1000多畝。如何帶領群眾盡快走上致富路,經(jīng)過走訪調查和外出學習考察,汪興明和村班子制定了“高山柿樹,平地花椒,大面積種植藥材,長短結合,打造林業(yè)經(jīng)濟、綠色銀行、新型鄉(xiāng)村”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思路,抓住脫貧攻堅的政策和機遇,對后坪村17個組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引進發(fā)展韓城大紅袍花椒和漢中甜柿子,努力把落后的貧困村打造成一個先進村。
說干就干。汪興明組織人員到韓城等地學技術、找銷路,邀請專家前來對當?shù)氐臍夂颉⑼寥肋M行實地分析。他多方打聽花椒市場行情,聯(lián)系了多位花椒經(jīng)銷商,實行“客商+農(nóng)戶”的訂單種植模式,推動村民發(fā)展花椒產(chǎn)業(yè)。
項目選定后,原本以為栽花椒樹會很順利,沒想到一些村民卻心存疑慮:“花椒口外東西是調料,能有多少人買,收得回本錢,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吧?”村民們擔心大面積種植花椒樹后,得不到收益怎么辦?為消除村民的顧慮,汪興明召開了黨員、村民代表會,耐心細致地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細算收益對比賬。“種植花椒前景好,兩年就能掛果,三年畝產(chǎn)就有80—100斤,五年后進入盛產(chǎn)期,畝產(chǎn)達到2000—4000斤,每畝純收入能達到5000元,而且盛產(chǎn)期長達15年以上。”經(jīng)過反復算賬引導,和汪興明一起外出考察的幾戶村民先行流轉土地,種上了花椒樹,村民才漸漸打消了疑慮,2017年以來,已栽植花椒樹1500多畝。


汪興明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沒錢也要干事,有錢要干成事,大錢用來辦大事、干難事,總是要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主任曹德奎和汪興明搭班子多年,在他記憶里,汪興明很少有時間和大家諞閑傳。“他只要有時間坐下來,就和村干部說‘要把后坪村打造好,只在嘴上說說是干不成的,要真正的動起來干起來。’”2017年精準脫貧數(shù)據(jù)清洗階段,汪興明連續(xù)工作兩個月,血糖高到14,臉龐浮腫、四肢無力,依然堅守崗位,三過家門而不入,確保了數(shù)據(jù)清洗任務的圓滿完成。
“老支書生前的心愿就是把致富產(chǎn)業(yè)搞上去,他花心思最多的就是村民的收入問題。”曹德奎說,面對村集體經(jīng)濟空殼的現(xiàn)狀,汪興明以“三變”改革為動力,帶頭組建了后坪村農(nóng)產(chǎn)品有限公司,通過“黨建+企業(yè)+基地+農(nóng)戶”的模式,將全村142戶貧困戶綁在產(chǎn)業(yè)基地上,依托緊鄰河南、氣溫濕潤、溫度適中的優(yōu)勢,引進漢中的甜柿子,用來加工柿餅、做柿子醋,發(fā)展柿子產(chǎn)業(yè)。去年6月建柿樹基地修產(chǎn)業(yè)路時,他早出晚歸,經(jīng)常累得雙眼通紅,大伙勸他先去住陣院,他推脫說:“脫貧攻堅任務這么重,大家都在忙,我咋能在緊火時去住院?”臘月二十六,下大雪路很滑,汪興明想到柿子基地欠賬比較大,就開車去縣直部門協(xié)調爭取資金。現(xiàn)在,1000多畝的柿樹基地已經(jīng)建成,五年后就能掛果。“老支書生前一直在說,要做就做出后坪村的品牌!”
3月18日,汪興明去世第三天,他購買的最后一批柿樹苗運回來了。“晚上我們通知了十多個村民讓栽樹苗,結果第二天來了30多個人,中午都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栽完才從山坡上下來。”縣農(nóng)工部駐村第一書記趙虎說,那天很多村民一邊栽樹一邊流著眼淚說:“為了這些樹苗子,支書的命都搭進去了,咱們要把樹栽好,把支書的心愿完成好!”
山村要脫貧,關鍵領頭人。脫貧攻堅三年來,后坪村從后進村進入二類村,連續(xù)三年考核都在前三名。2017年村支書述職述廉,全鎮(zhèn)14個村黨支部書記,汪興明優(yōu)秀票數(shù)排在第一名。他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村干部、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受到縣委、縣政府和鎮(zhèn)黨委、政府表彰,2016年被商洛市委授予“全市優(yōu)秀村黨組織書記”榮譽稱號,2017年被評為商南縣先進扶貧工作隊員。
不徇私情敢碰硬
“汪興明作風硬,工作上堅持原則,一碗水端平,干成了很多事。”任宏偉說,在湘河工作的幾年里,他發(fā)現(xiàn)汪興明是個寧可說破嘴也不讓工作打折扣的人,遇到矛盾糾紛時,總能堅持黨性原則,用實際行動讓群眾信服。
2012年,商南縣一礦業(yè)有限公司要在當時的葦園村建一個鐵粉采選廠,在征地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征地遷墳。但在當?shù)乩陷吜鱾飨聛硪痪湓挘褪?ldquo;窮不改門,富不遷墳”,“遷墳動祖”是一大忌諱。征地遷墳時盡管做了多次宣傳解釋,一些村民還是到村委會“興師問罪”,很是抵觸。如果遷墳完成不了,縣上好不容易招商引資來的重點項目就要泡湯,經(jīng)濟發(fā)展就要受阻。汪興明決定先從小葦園組牽涉最多的康姓家族做起。“協(xié)調了三天三夜,從村委會說到家里,從天明說到天黑,老汪的嘴巴都起皮干裂了。”村主任曹德奎記得,汪興明做通康某一家人的思想工作時,臉上笑開了花,那種興奮的表情從來沒有見過。幾天后,康家遷走了人老六代的25座墳塋。在整個征地過程中,汪興明通過政策勸說,協(xié)調化解了70多起疑難問題,確保了項目的如期建成。
在很多關鍵場合,他不說軟話能干硬事。2014年秋季,農(nóng)網(wǎng)改造升級期間,村上將占用耕地的青苗補償?shù)葐栴}已經(jīng)協(xié)調妥當了,可就在電力公司施工栽桿時,橋下組村民曹某卻百般阻撓,說什么也不讓在地里挖坑栽桿,施工隊沒有辦法只好窩工。汪興明得知情況后趕到現(xiàn)場,對著曹某說“拉電是村上的大事,栽桿坑都給你補償?shù)轿涣耍氵€擾害啥,今天的電桿非栽不可!”拿起镢頭就挖坑,幾分鐘后,愣在一旁的施工人員也跟著干了起來。三個月后,村上的農(nóng)網(wǎng)改造到位,電線老化、變壓器負荷低等問題得到解決,群眾家里的燈泡變亮了,粉碎機、磨面機都歡快地響了起來。過春節(jié)喝鄉(xiāng)情酒時曹某不好意思地對汪興明說:“汪老大(汪興明在家排號是老大)你不記恨我了吧,當初阻工不讓栽桿是我的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會給你添亂了!”
2017年初,在精準扶貧數(shù)據(jù)清洗時,有的村民不想退出,汪興明要求嚴格按照標準識別,該剔除的毫不猶豫。流水組張某見公示的貧困戶沒有他,來村部大吵大鬧,一蹦尺把高,聲稱自己沒房子住。過了兩天,汪興明便到鄰近的河南省荊紫關鎮(zhèn)拍照取證到張某購買的商品房,面對照片,張某啞口無言。后坪村三組不沾親不帶故的蔡應書身患殘疾、常年臥床,與80歲老母艱難地生活在一起,汪興明及時聯(lián)系鎮(zhèn)民政辦,將他送至龍窩衛(wèi)生院照顧,還為母子倆辦理了低保,實施了危房改造。
汪興明的公正無私,在親戚看來簡直不近人情。妻家姊妹幾個都嫁在附近,并村后成了一個村,在后坪村,汪家可以說是親戚連親戚。他大“挑擔”早些年是葦園村上的副支書,因在自留山砍伐坑木出售,被村民舉報,鎮(zhèn)上調查征求汪興明的意見。汪興明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考慮親屬關系,按黨紀法規(guī)該咋辦就咋辦,建議組織給予紀律處分。”后來,鎮(zhèn)上撤銷了大“挑擔”的副支書職務,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大“挑擔”從此不與汪家來往,妻子周清云為此惱他:“你看你做的這啥事情,把親戚都得罪了。”“我是對事不對人,違犯政策法規(guī)就得受處罰。等大家都有法治觀念時,就懂得這叫講政策。”“等人家曉得的時候,你都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周清云反諷汪興明,然而,她沒想到自己竟一語成讖,如今,村上人的法治觀念強了,汪興明卻不在了。
近些年,農(nóng)村“人情債”愈演愈烈,成為農(nóng)民的沉重負擔,后坪村也不例外。為了規(guī)范人情往來,減輕村民負擔,倡導文明鄉(xiāng)風,后坪村制定了《村規(guī)民約》,并且在每家每戶上墻。《村規(guī)民約》明確規(guī)定“小孩半月滿月周歲、子女考學、36歲生日、老人生日、廉租房搬遷等不許待客……”去年,鄰居何某在孩子周歲當天,把待客需要的煙酒菜肴都準備齊當了,汪興明派人把前來行情送禮的客人給擋回去了,何家夫婦氣憤不過,對汪興明開口謾罵。妻子見他又把一墻之隔的鄰居得罪了,便埋怨他不會處事。“村規(guī)民約是全村人制定的,鄰家就在眼皮子下,我不管行嘛,挨罵我不怕。”汪興明毫不后悔。
“建柿子園,從說到做,從考察、流轉土地到買苗子栽樹,一個月的時間,在一分錢沒著落的情況下,把事情做起來了。安排在柿樹園務工的全是貧困戶,他從不利用自己的身份照顧親戚熟人。”縣農(nóng)工部包扶干部段艷紅說。
“老汪干啥事都底氣足,這得益于他善于學習,對政策法規(guī)理解透徹,新農(nóng)合、危房改造、涉農(nóng)補貼等農(nóng)村有關政策,摸得透吃得準,群眾有疑問,他說的頭頭是道一口清。”任宏偉說,農(nóng)村群眾工作不好做,要給群眾講明白,自己首先得了如指掌,汪興明做到了這一點。“他學習上可用功了,早上五點左右起床,起來就到屋后面的樹林里咕咕嘟嘟,念呀背呀,就像個小學生一樣。我喊他吃早飯,他常說等背完這段就來。”這讓妻子周清云既反感又心疼。
不知疲倦“老黃牛”
“他就是這個村的主心骨,天塌下來有他頂著。”在村民眼里,汪興明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面對村上的脫貧工作,如同拉動磨盤,拼命往前拉,不敢停。他心里裝著群眾,關心他們的冷暖,解決他們的困難,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經(jīng)常忙到晚上后半夜,每次來匯報工作,從眼神里就能看出疲勞過度。”現(xiàn)在的村支書陳德文,原是湘河鎮(zhèn)司法所干部,包扶后坪村和汪興明打交道多年,在他眼里,汪興明干工作就是“拼命三郎”,鎮(zhèn)上每次舉行觀摩評比活動,他都拼命地把工作往前趕,生怕名次落后了。
陳德文記得2016年3月11日,是一個星期五,在村委會二樓會議室召開支部組織生活會,他是鎮(zhèn)上派來的指導干部,就坐在汪興明的右手邊,汪興明正在述職匯報時,說著說著沒聲音了,他扭頭一看,人從椅子上溜下去了,他趕緊將汪興明抱起來,和其他幾名干部將他抬到車上,送到白浪衛(wèi)生院。兩個小時后第二瓶液體輸完,汪興明才蘇醒過來。
“此后鎮(zhèn)村干部對老汪的身體都有個底,得知他患有慢性胃病、糖尿病,總提醒他別累趴下了。有的還開玩笑說你要是倒下村上就‘板了’,可他還是不在意。有一次下雨天,在小組長汪光平家里開小組干部會,汪興明說自己頭暈,剛說完就暈了過去,幾個人連忙將他抬到床上,喂了幾勺溫開水,半個小時后,才醒過來。”陳德文說,汪興明心里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敢多休息,他常說“倒在槽頭的是懶牛,老黃牛圍著犁溝轉。”
汪興明的工作沒有上下班之分,從村委會到家里有五六里路,他總是匆匆地回,匆匆地走,就算是回來了也沒有時間陪妻子周清云說說話。每年防汛時期,他堅持自己帶班值守不離崗。“汛期下午6點吃飯,7點準時到達村部,一個月都沒在家里睡過覺。他老是說:防汛這個事情大,關系到村民的安全,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出啥事。”周清云說,汪興明把公家的事當?shù)谜妫ぷ饕歉悴缓茫氐郊依镲埑圆幌拢X睡不實,工作搞好了,回到家里心情舒暢,喝碗涼水都高興。
“他常說‘村干部就是吃苦受氣的,嫌吃虧就當不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汪興明對工作的認真勁兒,妻子周清云感受最深:“尤其去年脫貧攻堅最忙時,每天都是早起晚歸。早上五點半,催促我給他做早飯,六點準時到村部。有時候生病了,勸他先給告?zhèn)€假,去醫(yī)院看下,吃點藥打幾天針,他總是擺擺手:‘沒時間,忙完了再說!’轉身就走了。”
村官雖小管百事。后坪村深山偏遠,作為村支書,村上許多沒人愿干的代收代辦就成了汪興明的分內事,他身兼數(shù)職,村電工、計生專干、協(xié)稅員,治安巡邏、糾紛調解、衛(wèi)生水管、防汛防火,大大小小的事他都得攬下來。每年臘月,村里人過小年、過大年團聚,汪興明卻要忙到臘月二十九或是大年三十。在周清云的記憶里,他沒有過好一個輕松的年節(jié)。2015年臘月二十九除夕夜,晚上8點左右,周清云一家的團年飯剛上桌,汪興明才吃了兩口菜,一村民就打電話說村上的娘娘廟著火了,他披上棉衣就要往回趕,妻子強勸下,他扒拉了兩口飯,大年夜趕回到村上,看到村民已將火撲滅才稍安下心,第二天大年初一,就把幾位護林員叫來,夯實了春節(jié)防火責任。后坪村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村上電費難收,無人愿當電工,汪興明只好代為收繳。每年收兩次電費,一次是夏收的時候,一次是過年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村里人都回來了,他挨家挨戶檢查線路、換線接燈,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屋里屋外都亮堂了,汪興明卻累得趴下了。“幾道溝幾十里山路,來回翻山越嶺,上下爬梯子,回來小腿和腳脖子都累腫了,讓我用紅花油給他揉搓。”周清云說,直到現(xiàn)在,抽屜的小本上還記著給他人墊付的電費,少的十幾塊、多的百把塊。
甘舍小家為大家
“不是不孝順呀,我知道你忙,好幾天不見你了,他們都瞞著我呀!今天是老母親的生日,你黑燈瞎火地趕回來了!”3月21日是陰歷二月初五,正好是汪興明母親的77歲生日,當老人看到冰冷的遺體時,才真的意識到盼望多日的兒子已陰陽兩隔,母子從此再也難以相見,頓時老淚縱橫,長聲哀號。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啊,凄慘的哭聲穿過寒冷的夜空在山谷間回蕩,讓在場的人無不悲傷落淚。
兩個多月了,周清云還是緩不過神來,無法接受汪興明就這樣突然離自己而去。一進家門她總是木然地站在屋里,她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老公的影子總是在眼前浮現(xiàn),她不敢想起他過去的那些言行舉止。一想到那些,腦子就亂了、炸了:“一想起來,就亂麻一樣,像是要瘋了一樣。”她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她把老公生前的獲獎證書全部找出來,一遍又一遍擦拭,厚厚兩摞。
“沒想到他會走得這么突然,沒有好好照顧過他,在一塊兒生活的時間太少了。”接到電話聽說汪興明出事了,身在縣城的周清云癱軟在地,大腦一片空白。也不知道人們怎樣將她攙扶上車,一直到了河南鎮(zhèn)平縣,她才知道丈夫是出遠門拉樹苗出的事。她心中那個悔呀怨呀恨呀一齊襲來:“天呀你個冤家,出遠門也不給我招呼聲,我要是攔擋一下,咋會把你撂到這疙瘩!”
3月13日,去河南的前一天,汪興明在縣城和包扶工作隊的同志商量村上扶貧產(chǎn)業(yè)的事情,到了中午吃飯時間還沒談完,他便提議一邊吃飯一邊說。他在飯館給在縣城照顧孫子的周清云打電話,讓她不要做飯了,出來一起吃飯。“從來沒帶我在外面吃過飯,那天也不知道是咋了,非要讓我出來一起吃頓飯,沒想到那是他陪我吃的最后一頓飯呀!”周清云哽咽地說。
“他太苦了,苦得無法形容!”周清云說,汪興明當村干部以來,飯吃不安、覺睡不穩(wěn),有時剛端起飯碗,電話響了,剛躺到床上,電話又響了。“我屋漏雨了!”有人找他幫忙,也有人在電話里大喊大叫,這時的汪興明都會耐心地給人家解釋。“出事后,他躺在太平間,手機還在不停地響,都是村上群眾打的找他有事情的。”
周清云連連嘆氣,她后悔的是,陪老公的時間太少了。“孩子們小的時候,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家務事情都是我一個人的,孩子們去城里了,我跟著去城里給孩子們幫忙,照顧不上他。”周清云說,之前的十來年她都在縣城幫著照顧孫子、外孫,沒怎么在家里待。在城里,周清云常常接到鄰居的電話說:“你們家老汪太累了,可憐沒人給做飯,回來老吃的方便面。”幾次回到后坪老家里,看見案板鍋臺上全是方便面塑料袋,周清云心里陣陣難過,她決定留下來照顧老公。“多虧去年一年我沒去城里,在家里給他洗衣做飯,否則我這心里內疚得咋過得去。”“他生活上不講究,困難年月受過苦,大冬天長期受涼,落下了慢性胃炎和風濕關節(jié)炎,時常吐酸水、腿腕疼,現(xiàn)在又是糖尿病。可生活上非常節(jié)儉,平時娃們掉在餐桌上的菜他都撿的吃了,衣服領口袖邊都磨爛了,還要縫補了再穿。”“他沒享受過一天清福,這幾天我剛到縣上幫看了一陣孫子,他就沒人了。出事后送他回到家,看到的還是他泡的沒顧上吃的一碗方便面,已經(jīng)發(fā)霉了。”周清云的淚水一次次溢出眼眶。
周清云說,汪興明對待家庭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做得一手好茶飯,就是忙得沒時間來照顧家里。僅有的兩次陪伴,還是她住院的時候。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她做節(jié)育手術時,汪興明在醫(yī)院照顧了10天;第二次是三年前,她做腹部腫瘤切除,汪興明勉強在醫(yī)院陪了她一周,然后請親戚來照顧,自己回村上忙去了。“如果不是這兩次手術,他可能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給我端水喂飯。”
作為丈夫,他對妻子疏于照顧,他欠妻子一個承諾。家里的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蓋的三間土木結構的瓦房,門上的油漆已經(jīng)脫落,水泥地面已經(jīng)磨的發(fā)亮。他曾經(jīng)對妻子說:“以后我退休了,你身體不好,你想到哪兒我都陪著你,你想住在老家,咱們就把這老房子翻修收拾一下,你想在城里和孩子們住一起,那我就陪你去城里住。”今年正月十六,他送妻子上縣城時還打趣地說:“你在城里,兒子或是媳婦誰對你不好、欺負你了,你給我電話,我來收拾他們。”
作為兒子、女婿,他還沒有來得及親身盡孝。年近八十的老母親和岳母,都是他心里的牽掛,平日卻抽不開身給老人遞茶奉水,他只能托付妻子:“我事務多,你有空就去看看兩個老媽,或是給他們打個電話,去的時候別忘了給她們買點好吃的。”
作為父親,他十分嚴厲甚至有點苛刻。“兩個孩子一直都害怕他,就連他們工作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問他,也都是先給我打電話,讓我給他轉達。”周清云說,去年5月27日,是老汪的57歲生日,孩子們都想把他接到縣城一起吃頓飯,可是誰也不敢給他打電話,女兒汪曉燕便讓母親給父親吹吹風,當周清云告訴他孩子們想表達一下孝心時,汪興明立即急眼了:“為了吃這一頓飯,要耽誤多少工作,不去!”說罷便掛了電話。為此,女兒還委屈了好久。“以前是那樣害怕聽他說話,現(xiàn)在想聽他的罵聲也聽不到了!”汪曉燕傷心地說。
“他太不愛惜自己,對不起自己!要是他不為了脫貧去買樹苗,要是他不當村支書,要是他走時吭一聲讓我攔住,就不會有這場事呀!老汪呀老汪,你把我撂到半路上,讓人活著還有啥來頭!如果有來世,我情愿再做你的老婆,可你聽得見呀!”周清云淚水漣漣,如泣如訴,如怨如慕,這是她最想對汪興明說的心底話,也是一位妻子對丈夫最深沉的思念。
在女兒汪曉燕的眼中,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要強,至今她還珍藏著父親多年前給她寫的一封信。那時曉燕正在富水上職中,萌生了外出打工掙錢的想法,父親就鼓勵她做事要善始善終,學點真本事才能獨立工作。他說有知識有學問,到啥時候干任何事都能比別人干的好,說自己兄弟姊妹多,為了扛起養(yǎng)家的擔子出社會早,他那一代人沒條件學習,娃們一定要珍惜好好學習,他自己雖是農(nóng)民還自學取得了大專文憑。他在娃們的學習上舍得投入,不管學習費用多高,他都鼓勵兩個孩子“你們上到哪我供給到哪”。受他的影響,女兒從長江大學石油學院畢業(yè)后,又參加了陜西電大法律專業(yè)本科函授,兒子汪超也成了縣醫(yī)院的科班大夫。
在汪超的印象中,父親總是“板著面孔要求嚴”,平時交流少,見面開口總是一個腔,就是教訓說不要在學校胡混。2001年他去山東上大學,父親送他去火車站,那天說了一路,說的都是要珍惜時光,要學下真本事。2006年他畢業(yè)回縣院當醫(yī)生后,父親叮嚀最多的是“當醫(yī)生治病那是人命關天的事,一定要細心認真,精益求精。”“父親辦事認真細心,他攬的事多,在家里東墻上就貼滿了牛皮紙袋,分類標明。他把脫貧攻堅和村上的事看的比啥都重要,把精準脫貧的數(shù)據(jù)貼在手機背面,現(xiàn)在這手機成了老爸留給我姐弟倆的遺物,一看到手機就能想到他威嚴認真的模樣。前年暑期的一天,他來縣上辦事被雨擋住了,當晚一村民打電話說屋后塌下一塊大石頭,他立馬就待不住了,電話安排讓這家人先撤離后,就一個人開車往回趕,我們攔都攔不住。山里暴雨時有落石塌方,天黑雨大路又遠,你說半夜三更的出了事咋了!唉,現(xiàn)在終于……”
“他常說‘吃得了虧才能享得了福’。村上的脫貧攻堅壓力大,他時常血糖高,多次讓他來醫(yī)院檢查都不來。好不容易碰到周末上來,讓他周六一大早來檢查,可是來了半天未見回音,電話一問才知道,恰巧碰到村上人來醫(yī)院看病,他忙前忙后給幫辦住院手續(xù),錯過了抽血化驗時間,他心中只有村民呀。一度血糖高的眼睛充血,讓我這個當醫(yī)生的兒子看著都著急,可他總是說脫貧攻堅的事要緊,先滴點眼藥水沒事的。”
柴門小戶多思念
“汪支書——讓我們陪你走完最后一程!”3月21日晚,后坪村的山坳里悲聲一片。晚上8點多,護送汪支書遺體的面包車剛一進村,早早等候在村部門前的百多名干部群眾就涌了上去,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們心中景仰的汪支書。稍后幾十輛小車和摩托車護送著靈車,沿著通村水泥路,將汪興明送往沙嶺老家。
72歲的郝忠國拄著拐杖蹣跚地跟在后面,硬要送支書最后一程。“你走了,我們可怎么辦呀?”老人嘴里喊著,不時撩起衣襟擦拭眼淚。
“老俵——兄弟們都來了!”“汪老大——回到家了,有鄉(xiāng)親們,你不要怕!”靈棚早已搭好,陰坡陽坡的村民都趕來為他守靈。流水組的張平娃撫著棺木放聲痛哭:“老大呀——托你的福把我家從山坡搬到了汪家店,搬新家時錢不夠,你給拿了一萬多才湊齊全,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去年這錢才讓表姐還給你,一分利息也沒要呀!”
親戚朋友來了,鄰里老俵來了,村、鎮(zhèn)干部來了,縣上包扶部門的領導來了,遠在魏家臺、趙川、在外打工的老鄉(xiāng)紛紛趕回。村組干部曹德奎、曹振明、孫照亮、曹振林、曹泉山輪流守靈,村民曹德奇、曹佳仁、曹建黨、曹德元、陳德亮和他幫扶過的貧困戶,回憶起支書生前的點點滴滴,一個個止不住淚流滿面。
鎮(zhèn)包村干部陳德文、村主任曹德奎自汪興明遭遇車禍后,就趕赴鎮(zhèn)平全程處理。為了給老汪安排好后事,忙得連續(xù)三天兩夜沒合過眼。出殯這天,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陪老伙計走完最后一程。
“老汪在時,只看到他一天到晚都在忙。他不在了,才明白那是為了村上的發(fā)展、為了我們好!”村里的鄉(xiāng)親說。
67歲的曹德元是后坪村的在冊貧困戶,隨著3個女兒先后出嫁,他和老伴年齡也漸漸大了,還有87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yǎng),家里沒有勞動力,二女兒和女婿邱保軍同意留在身邊照顧他們。然而,2015年女婿邱保軍患直腸癌,為了給女婿看病,曹德元四處籌錢,本就不富裕的家里一下子捉襟見肘,欠下來十幾萬元外債。看到這種情況,汪興明除了隔三岔五去家里看望,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還鼓勵曹德元種植黃姜、花椒。“老支書考慮到我家沒有勞動力,讓種藥材,不費力。”曹德元當年就種了兩畝地黃姜,“去年挖了一部分,差不多有四千斤,賣了三千多塊,還有一大半沒挖,總共能賣個一萬多塊。還是很劃算的。”曹德元說,去年2月份,他又栽了兩畝地花椒,后年就能掛果了。“這些花椒樹是老支書從韓城給我們買回來的,據(jù)說產(chǎn)量很高,價錢也好,能賣到40塊錢一斤。”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曹德元心里寬展了,也不熬煎3個外孫的上學費用了。
余家山組的汪光華,妻子患有精神病,兒子30歲了還沒說下媳婦,2015年他突然查出有心臟病。一時間,汪光華又急又惱,頭發(fā)大把脫落,看不到希望的他,破罐子破摔,啥也不想干。汪興明得知后,去家里反復寬慰開導,苦口婆心勸說:“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把自己放棄了,只要有信心能吃苦,有啥難處過不去的。”“你都是腦瓜子活道的人,能出去咱出去打工,出不去了就在家里動起來,該種的種,該養(yǎng)的養(yǎng)。”還扳著手指頭給他算種藥材的收入,汪光華被老支書的耐心勸說感動了,有了信心,2016年初,他種了兩畝黃姜,一畝半花椒,還養(yǎng)了兩頭豬,當年年底,兩頭豬賣了4000多元。“當時我哥的頭發(fā)都掉光了,整個人像是患了大病,沒一點精神和氣力,要不是老支書,他那個家就真的垮了。”汪光華的弟弟汪光平感嘆道。去年,在汪興明的幫忙聯(lián)系下,汪光華到高速路上打工,一年下來掙了兩三萬元。更讓汪光華欣慰的是,兒子的對象問題也有了著落,如今自己在外面有活干,兒子也有著掙錢的營生,不再為過日子發(fā)愁了,汪光華打心眼里高興了,頭發(fā)竟然又重新長了出來。
村民張元勝兄弟四人,三個哥哥都是聾啞人未能成家,照顧家人的重擔都落在了他和妻子邱愛艷的身上。幾十年來,一家人擠住在祖上留下來的三間土房里。一到夏季暴雨天氣和秋季連陰雨,家人的心都懸在嗓子眼,生怕土房塌了。為了解決這一家人的難處,汪興明沒少想辦法,2012年,將張元勝列為首批移民搬遷對象,申請補助款、幫助抵押貸款、拉運建筑材料,看著一家人搬到了平坦的公路邊的新房里,汪興明又動員他們把原來的土房作為牛圈養(yǎng)牛,村上建柿樹基地的時候,他讓張元勝這樣的困難戶到基地務工。“去年我們家里三個人都在園子里挖柿樹坑,既照顧了幾個哥哥,還掙了不少錢,三個月下來,有兩三萬元吧。”邱愛艷說,去年,她還給汪支書說,想在現(xiàn)有的地方,再加蓋一間房,把殘疾哥哥也接來住到一塊兒。“辦,一定都辦!”汪支書答應她,她申請的蓋房給納入2018年危房改造項目。“我們都信服他,只要他說了,就不會有啥問題。他還說,樹苗栽上以后,園子就包給我們打藥、除草、管護,誰能想到他就這么歿了……”邱愛艷既感激又難過,哽咽地說不下去了。
“村上有啥掙錢的門路,有啥好事情,先想到的是我們這些貧困戶、柴門小戶。”“總是為我們著想,讓我們多掙錢好早脫貧致富。”“他走了,給我們留下的都是念想,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大家接過邱愛艷的話茬,你一言我一語。“汪支書走了,但他想建的花椒園、柿樹園建起來了,我們會像管理自家的園子一樣去照看好它。”邱愛艷抹去眼角的淚水說。
為了群眾,汪興明時時處處都在操心,他所做的一切,鄉(xiāng)親們看得真切,記得清晰。當村支書近二十年,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讓村民盡快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在他的帶領下,后坪村村域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全村農(nóng)民人均年純收入由2014年的5899元增長到2017年的8795元。
村上哪家有什么事情,都會向他及時反映,因為大家信得過他。“2015年我在村上辦木材加工廠,沒有周轉資金,實在沒法子了,就找汪支書幫忙,他當天就給聯(lián)系籌措了15萬,解了燃眉之急。十幾萬元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我好感激呀。只要是想干正事,汪支書都非常支持,有困難找他肯定沒問題。”八組村民邱勝利深懷感激。村民曹正強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身體不好,他在外打工來回跑,掙的錢不夠養(yǎng)家。2015年他找到汪支書說了自己的難處,汪支書幫他貸了5萬元小額信貸,給他兌現(xiàn)了5000元產(chǎn)業(yè)補助金,扶持他發(fā)展代料大棚香菇一萬多袋,當年凈收入兩萬多元。近兩年他的代料大棚香菇年年都維持在萬袋規(guī)模,每年都有兩萬多元的凈收入。在一次入戶走訪中,后坪村四組群眾反映組上有一個堤壩被水沖損得即將要垮,耕地受到嚴重威脅,汪興明立即聯(lián)系,拉來兩噸水泥和沙子,發(fā)動群眾修復好了堤壩。
哪個大學生、哪個老人、哪個老黨員有困難了,汪支書和村干部帶頭捐款,現(xiàn)在后坪村黨員互助資金賬上還有臨時救助款,一旦誰家受災隨時都幫得上。
去年8月持續(xù)降雨,汪興明想到橋上組的汪根才夫婦的危房尚未改造,他冒著大雨,步行5里多路,在晚上10點將汪根才夫婦一家轉移到安全地帶。看到50多歲的單身漢虞邦科體弱多病、生活拮據(jù),沒有收入來源和安全住所,汪興明多次協(xié)調鎮(zhèn)村干部入戶核實,在去年第四季度為他辦理了農(nóng)村低保,并將他安置到村互助幸福院內。
村民楊小琴說:“村里原來通組道路都是泥土路,汪支書爭取項目,現(xiàn)在都是水泥路。原來村民種莊稼富不了,是他帶領大伙發(fā)展中藥材,如今村民收入比往年高多啦!”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汪興明生前對百姓多牽掛,他走后百姓多懷念。兩個多月過去了,鄉(xiāng)親們依然難忘汪興明往日忙碌的身影,述說著他的這好那好。他們有一個共同心愿,期盼媒體都來寫寫他們的好支書。
“干工作要對得起黨,對得起百姓。”“要加強政策落實代辦制度,簡化工作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讓群眾公平、快速、全面地享受到政策紅利。”“還我二十年,還一個強大的實業(yè)發(fā)展”汪興明在筆記本中曾這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用熱血之軀證明了自己的忠黨之心和愛民情懷,踐行和彰顯了一個基層共產(chǎn)黨員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品質!
黃姜扯蔓,椒樹瑟索,柿樹搖曳,杜鵑啼血,丹江無聲,青山有淚!6月4日,中共商南縣委作出了向汪興明同志學習的決定,汪興明的無私追求和忘我奉獻精神,將會成為激勵商南縣乃至商洛全市人民脫貧攻堅的又一筆精神財富,汪興明永遠活在后坪村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