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郎廟村是商南縣金絲峽鎮的一個貧困村,全村387戶1512人,有貧困人口275人。一直以來,受地理條件、基礎設施制約,村里產業發展比較零散,主導產業不明晰,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掙錢。
2016年,當地黨委、政府經過多方考察,結合二郎廟村村民有種植香菇的豐富經驗,決定將香菇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種植香菇周期短、見效快,勞動強度低,對扶貧的拉動效果明顯,于是村里引進了商南海鑫公司,以金絲聚源食用菌合作社為運營主體,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建立了二郎廟村香菇產業種植基地。
據金絲峽鎮駐二郎廟村干部介紹,該基地由集中種植區、加工區、分散種植區三部分組成。集中種植區占地40畝,有標準化香菇種植大棚60個,可種植香菇40萬袋,分散種植區有小容量香菇種植大棚200個,可種香菇60萬袋。除此之外,還規劃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香菇加工廠。“基地主要通過土地流轉、入社務工、包棚種植等形式帶動9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程及山是二郎廟村的低保戶,前幾年,他一直在外地打工,還要養活父母和3個念書的孩子,日子過得非常緊張。“那時候,為了增加收入,我媳婦在家種了點香菇。”去年9月,聽說村里建了一個香菇基地,村民們可以包棚種植,程及山非常高興,他早就厭倦了漂泊在外的生活,和媳婦一合計,便回到家里。今天3月,香菇基地建好之后,程及山承包了5個大棚,加上家里以前種的,加起來共有3萬袋香菇棒。“回來后,發現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好。”程及山說,以前,自家建一個大棚算上材料費、遮陽網、工人工資,最少得花2000塊錢,而香菇基地的大棚是政府投資修建的,不用自己花錢。同時,基地的大棚是鋼材架構的,不像自己用木頭架子搭建的棚,風一吹就倒了,還容易腐朽,年年都得收拾。“香菇棒是統一從金絲聚源食用菌合作社拿的,一個香菇棒政府給補貼5毛錢。”看到這么多的優惠政策,程及山終于安下心來,一心鉆研怎么把香菇種好,他期待著9月份第一茬香菇能喜獲豐收。
見到孫玉剛時,他正在自家承包的香菇大棚里查看菌棒,“這一批菌棒做得很成功,沒有感染和壞掉的。”孫玉剛喜滋滋地說。早在2015年,孫玉剛就被確定為村里的貧困戶,他的妻子和兒子身體都不好,不僅干不了重活,還要常年吃藥看病,這讓年近六旬的孫玉剛感覺生活壓力非常大,就在他快要撐不下去時,村上的干部找到他,建議他加入新成立的香菇基地。在大家的幫助下,孫玉剛種了2萬袋香菇,他相信依靠勤勞的雙手,終會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