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順利的境遇則為“順境”,不順利的境遇則為“逆境”。對人才的成長來說,是順境好,還是逆境好?不能一概而論。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魯迅寫道:“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優越的環境固然為人生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人處順境若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順境反而變成人才成長的桎梏。自古以來,身處順境而不珍惜,不謹慎,不努力,最終導致失敗的事例不勝枚舉。惡劣的環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長,但有許多偉人、賢人,卻在逆境中崛起。明朝人歸有光,八次落榜,仍含辛茹苦,發奮攻讀,終于寫下了《震川文集》等。著名醫學家李時珍,3次落榜,下決心從醫,一生精心研究,走遍大江南北,經過27年艱苦勞動,終于寫下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清代文學家蒲松齡,4次落榜,深入民間采訪,寫出了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只有經得起逆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狄更斯幼年,家境十分貧寒。父親因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被關進監獄,10歲的他也被迫住進監獄。小小年紀便飽經了羞辱和生活的折磨,監獄里的陰森恐怖給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為了養家糊口,他12歲便挑起家庭重擔,受雇于一家鞋油作坊。作坊主將這個小童工作為招攬生意的活廣告,站在當街的玻璃櫥窗中,向顧客和行人展出。飽受屈辱和饑寒的狄更斯,每月只能在取得工資后去獄中探望一次親人。但這種痛苦的生活環境,沒有壓垮他,反而激發了他對被壓迫的窮人和不幸兒童的同情心,使他創作了不朽之作《霧都孤兒》等。
我們無須贊美逆境,無須企盼逆境,但必須正視逆境。一旦身處逆境,不可怯懦,不可逃避,而應毫不退縮,勇于抗爭,用奮斗迎來“柳暗花明”。(閆建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