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孫傳卿
在商南縣城北環大道旁,坐落著一個集養老托老、休閑養生和護理醫療為一體的綜合型養老機構——商南縣老年護理院,那里居住著百余名弱智、病殘和高齡留守老人,他們在醫養結合的“幸福家園”里,享受著舒適的晚年生活。當老人們談起甜蜜的福祉時,都會提到院長譚平。
棄職創業 探索“醫養結合”新路子
針對患病老年人一次次的住院、轉院、出院,在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來回奔波,費時費力費神的現狀,如何把醫療和養老“兩張皮”有效縫接起來,讓老年人享受全面、無盲區的優質服務?2012年,向來敢想敢干的譚平斷然放棄趙川鎮醫院院長的優厚待遇,自主創業創建了商南縣康復醫院,在實踐中積累了老年康復護理知識和經驗。
2016年4月,譚平積極響應國家“鼓勵民間資本辦醫療”的號召,借國家探索醫療和養老結合的東風,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在縣城北環大道建起了商南縣第一家集醫療、養老、康復為一體的老年護理院。護理院配有電梯,內設養老護理部和康復醫療部,共設養老、治療床位150張,擁有醫療團隊和護理團隊60余人。
護理院設有中醫科、老年病科、康復理療科及臨終關懷等臨床科室,購置了多種先進的診斷和治療設備。在每個樓層的兩人間或三人間的病房里,空調、彩電、獨立衛生間、儲物柜、床頭按鈕等一應俱全。譚平邁出“醫養結合”的關鍵一步。
發揮特長 甘當老人的“護理員”
譚平說,在老人入院的“擇優錄取”上,主要關注和收治農村那些失能、半失能的智障或殘疾老人。老人住院或出院,均由他親自接送或院里派專車免費接送。出院一次性結算,患者醫療報銷達90%。
“中醫+物理療法”是護理院一大特色。譚平參加工作以來,他把耳常鼓、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腳常搓等養生十三法運用于老年日常護理中。
譚平說:“人身體有多個穴位和脈絡組成,頭、手、足三通是關鍵,不通則痛,所以針灸、推拿、拔罐等物理療法就派上了用場。加之中藥能標本兼治,這樣雙管齊下,病人就相對康復的快,效果較為明顯。”
護理院的每個房間都提前放置好臉盆、凳子、水壺、被褥等,方便登記住院的患者及家屬。譚平每天晚上為老人放映一場室內電影,內容多為毛澤東時代的鏡頭。每月還請“夕陽紅”老年藝術團和縣劇團為老人們演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敬老愛老 在奉獻中體現價值
“我們人人都會老。善待老人,孝順老人,就是為我們自己修路。”這是譚平常說的一句話。
住在三樓301病房的徐金蓮老人,現年93歲,是入住者中年紀最大的。她是100公里之外的十里坪鎮人,多年來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和青光眼。去年“7·31”水災中,老家4間破房子全部倒塌。譚平得知情況后,開車把她和72歲患腰間盤突出的兒子李典舉接到護理院,母子倆同住一病房,免費用餐和接受護理。
無獨有偶。住在同一樓層的程秀娥老人59歲,家住清油河鎮峽聯村。其兒子6年前病逝,女兒外出走失,兒媳婦另嫁后意外身亡,7歲的孫子陶鑫到了上學年齡。譚平果斷把程秀娥夫婦和孫子接到護理院居住,兩個老人除了在院里幫忙干點手頭活兒外,還按時接送孫子在縣城富興小學上學。
護理院建有供百余人集中吃飯的大餐廳,聘請5名廚師每天為老人們合理改善膳食,另建的幾個雅間供病人家屬使用。餐廳旁邊建有老人健身大廳,配有假山、流水等生態景觀。每天的菜單花樣翻新,碗筷消毒,有冰柜讓老人吃的舒心。
譚平還在全縣各村聘請信息普查員,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進行準確摸底登記,造冊備案,錄入護理院老人健康檔案信息庫。由于優越感高,在護理院開業當天,就吸引了偏遠村鎮的30余名老人高興入住。目前,護理院共入住上百名農村失能或辦失能老人,其中最大年齡93歲,最小年齡54歲,他們在賓館式病房里享受著周到舒心的服務。
譚平說:“認準的事,一定要干下去,嘗試一下。”譚平坦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用所學知識服務和幫助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