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婷
山陽縣漫川關鎮板廟村的夏龍付,今年2月12日和老伴住上了政府在板廟村陜西移民脫貧(脫貧)搬遷安置點免費提供的新房子,近50平方米的新房內,沙發、茶幾、電視機等日常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擺放整齊。今年63歲的夏龍付還擔任著所在組的組長。他的獨生女兒已經出嫁多年,老伴身患肺氣腫,他年事已高,又要照顧生病的老伴,家中缺乏勞動力,沒有生活來源,成了兜底戶。他以前住的房子,還是上世紀70年代從別人手里買的二手土坯房,修修補補將就了30余年,現如今已成為危房,不能居住。“我被聘為村上的生態護林員,每年工資3600元,擔任小組長每年能拿近2千元,獨生子女費一年1200元,房子問題解決了,現在日子很不錯!”夏龍付告訴記者。
在該縣小河口鎮街道社區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施工現場,一片如火如荼的忙碌建設景象。該安置點于2016年9月啟動,采用以戶定建的方式,計劃投資3300萬元,建房414套,配套建設道路、活動廣場、架設供電線路及排水排污等附屬工程,項目建成后,將解決414戶貧困戶住房問題。
進入“十三五”,按照中、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策部署,我市堅決將移民(脫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首勝之役、追趕超越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鎮化的最優模式,聚焦易地扶貧搬遷,統籌避災生態及其他搬遷,計劃實施移民(脫貧)搬遷97079戶327932人,其中異地扶貧搬遷75929戶255000人,占比78.2%。
去年全市啟動實施移民搬遷31598戶112092人,其中異地扶貧搬遷21110戶73010人。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完成投資41.8億元,建成集中安置項目100個,安置房主體完工31598套,占年度任務100%,已交付使用5787套,占總任務18%。
2017年度計劃實施移民(脫貧)搬遷57674戶191588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54974戶181990人。截至4月底,已完成投資16.84億元,150個集中安置項目,開工率100%,安置房主體建成5572套,占計劃任務9.66%,主體在建44849套,占計劃任務77.8%。
在工作中,我市突出“三個堅持”,即堅持規劃引領,堅持集中融合安置,堅持科學選址,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按照制度超前、強化保障的原則,堅持“三項規劃”(搬遷安置規劃、配套設施規劃、配套產業規劃)一體編,把搬遷任務、人口、資金、土地、設施、產業、就業等要素納入各相關行業、縣區規劃“盤子”,全面完成移民(脫貧)搬遷“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時,統籌考慮城鄉發展、節約集約用地、設施配套、產業配套、后續發展等因素,在充分聽取和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堅持以集中上樓安置、進城入鎮安置、各類對象融合安置為主的安置方式,充分發揮以富帶貧、能人帶動、加快城鎮化進程的作用,有效解決設施配套難、就近就業難、融合融入難等問題。
嚴格落實三精管理,有效規范工作運行。精準識別對象,全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避災生態搬遷對象調查摸底,實現部門共享信息資源,按照三項協議一次簽訂,全面建立一戶一檔、一點一冊、一鎮一冊、一縣一冊、一市一冊的“五合一”移民搬遷安置臺賬,切實做到“不多一人、不漏一人、不錯一人”。精準搬遷安置,樹立“先人后房、以戶定建、以產定搬、以戶定扶”工作理念,嚴守易地扶貧搬遷建房面積和個人籌資政策紅線,合理確定安置房建設方案和戶型設計,確保人房匹配合規,嚴格落實各項規范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安置小區一書兩圖一表一卡社區管理服務檔案,做到市、縣、鎮、點、戶五級建檔,人、戶、錢、房、業信息精準。精準脫貧舉措,堅持長期脫貧與短期保障相結合、普惠制度與特惠制度相結合的原則,逐安置小區編制產業配套規劃,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結合“三帶一創”產業扶貧模式,努力為100戶以上集中安置配套建設吸納就業強,增收效果好的特色產業,積極開展鎮安縣脫貧保障金試點工作,確保年底前所有縣區全覆蓋,積極開展搬遷戶職業技能培訓和搬遷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提升搬遷就業創業增收能力。
此外,著力破解土地供給難、社區管理難、舊宅騰退難等問題,將移民搬遷工作納入全市追趕超越、五大攻堅戰、三項機制季督察點評范圍,堅持一季度一督查一排名推動搬遷工作提速提效,實行“季度點評、重點督察、專項視察、年底交賬”考評機制,以及“紅旗獎勵、黃牌警告流動管理”獎勵機制,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助力打贏全市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