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看到舒英,她正坐在自己出租屋內的小板凳上洗衣服,不過不是用手,而是用腳,她一只腳將衣服按在盆里,另一只腳抓住衣服揉搓,嫻熟程度不亞于正常人用手。
舒英來到藍田縣三里村已是第4個年頭了,除了照顧兒子鄧國良的日常生活起居,空暇時間她還學人繡起了十字繡,雖然沒有雙手,但正常人能干的活兒她都能做到。她一邊洗著衣服,一邊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失去雙手,從天堂跌進地獄
1982年,舒英出生在柞水縣曹坪鎮農林村一戶木匠家里,年少貪玩的她小學還沒讀完就輟學回到家中幫母親做農活。20歲那年,她和同村的玩伴相約來到西安一家造紙廠打工。由于活潑漂亮,年輕的舒英成了廠里女孩中的佼佼者,也是眾多男生愛慕的對象,當時的一切簡單而美好。2003年元月的一天,災難悄然而至,吃過晚飯后舒英來到車間加班作業,就在她向頭頂的壓紙機送紙的時候,強大的慣性一下將她的胳膊帶進了機器的滾輪下,她急忙用另一只手去拉,兩只手卻同時被卷了進去,整個人被吊在了半空中,聽到痛呼聲的工友急忙拉斷了電閘,隨之而來的劇痛讓她失去了意識。再次醒來時,是躺在西京醫院的走廊內,濃重的消毒水混合著血腥味讓她直想嘔吐,地上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鮮血,身旁的殘肢還在滴滴答答的淌著血水,一天半后,哥哥從家鄉趕來簽了字,她才被推進了手術室,再出來時,已經永遠失去了雙手。一瞬間,這個年僅21歲的姑娘從天堂掉進了地獄。
從零開始,努力學會吃飯穿衣
出事之后,舒英從一個聰明伶俐的姑娘變成了一個事事需要人照顧的“嬰兒”,她想過死,但沒有雙手,死對她來說都有難度。看著父親佝僂的脊背和母親日漸蒼老的容顏,她也不敢給這個苦難的家庭添上一筆喪子之痛了。不能死,就只有好好活著,她不想做親人的累贅。在她的要求下,母親開始幫著她練習自己吃飯,一開始不得要領,不是把碗摔了就是把自己燙了,看著女兒狼狽的樣子父親急的發了火,呵斥母親不準再幫她折騰。她只好又央求母親趁父親不在家時讓她練習。至今她還清楚的記得自己成功吃到的第一碗飯是酸菜洋芋片,她用僅剩的一小截前臂和左上臂夾住筷子,動作笨拙的一點點的往嘴里刨,湯汁濺得滿臉都是,她也顧不上理會,那頓飯從中午一直吃到下午,吃完時她已是滿身大汗。幾天后,父親出門回來發現女兒能自己吃飯了,十分高興,為了讓舒英吃的更順利,木匠出身的父親絞盡了腦汁,山上的樹杈、特質的長勺、親手做的木叉……能想到的,父親通通找來讓她嘗試。“用到最后,還是覺得筷子最順手,現在我能用筷子吃各種食物了”,舒英笑著說道。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飽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只有她自己清楚,沒有雙手,她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學會吃飯后,舒英并沒有滿足,而是嘗試著練習穿衣、上廁所,甚至是做家務。同村的一個殘疾老人看她不容易,將自己用了十幾年的一把特質鐵鉤送給了她,一個圓環可以套在手臂上,圓環上連著一根鐵鉤,這把鐵鉤成了她的“手”,利用它舒英可以輕松的穿脫衣服鞋子,不再依賴母親的幫助。
我想成個家,開始新生活
年紀漸漸大了,村上的人都勸母親給舒英找個婆家,卻被母親一一回絕。舒英明白,母親是怕自己受委屈,但父母日益老去,不可能永遠照顧她,于是她對母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成個家,只要有人要,我就嫁給他。”2009年,經人介紹舒英嫁給了鄰村的大齡小伙鄧商峰,婚后,她竭盡所能扮演好一個正常妻子應盡的義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她都做的得心應手。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總覺得夫妻間少了什么,看著別人一家幾口其樂融融,她羨慕極了,也想有個自己的孩子。別人都勸她別傻了,沒有雙手,你要怎么去養育孩子呢?可她倔強認為,自己能生活自理,也一定能照顧好孩子。就這樣,舒英懷上了身孕,隨著身子一天天笨重,沒有雙手的她變得沉重而難以平衡,盡管如此她也從沒放棄做一個母親的念頭。她像所有的準媽媽一樣,學著縫衣服、打毛衣、添置東西,唯一不同的是她一切都靠嘴或者腳。
沒有雙手,用嘴把孩子銜大
2010年正月,在舒英的期盼中,兒子鄧國良出世了。當親戚們將健康可愛的兒子包在襁褓中遞給她后,看著沒有手的她連喂奶都成困難時,不住地搖頭,不相信這樣一個殘疾人能將孩子養大。舒英很清楚,孩子生下后,面對的困難更多,她只能咬著牙堅持,不讓別人笑話。為了掙錢養家,丈夫去了外地打工,除了定時給家里寄生活費,一年也不回來一次,照顧孩子的重擔就落到了舒英一個人的身上,她常常是剛哄完孩子又要忙著做家務。有一次正在用腳給孩子洗衣服的舒英聽見兒子在床上哭,她鞋也顧不上穿,跌跌撞撞跑到床前,用腳撐著身體,俯下身就給孩子喂奶。大半個小時過去了,吃飽的孩子總算是心滿意足的松了口,可趴了半小時的舒英累得差點暈了過去。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嬰兒是直腸子,常常是吃完就拉,一天里舒英要幫孩子換七八次尿布,沒有雙手,她只好用嘴銜著孩子翻身,再用腳趾夾起紙巾幫孩子擦屁股。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一哭,她急得是滿頭大汗,時間久了,舒英用嘴和腳換尿布的手藝越來越嫻熟了,每次換尿布的時候都逗的兒子咯咯直笑。孩子會翻身后,不再老老實實待在床上了,干活時舒英就用嘴咬住孩子的衣服,另一只殘臂摟住屁股,走到哪里就把孩子銜到哪里。兒子一天天長大,她的牙齒卻越來越松動了,到孩子會走路時,她的幾顆門牙都因長期負重全部脫落了。
到了孩子上學的年齡,看著封閉落后的小山村,舒英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3歲的兒子鄧國良去距離曹坪鎮較近的藍田縣三里鎮讀書。村里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殘疾女人帶著孩子背井離鄉該怎么生活?可她沒有理會,在大家的質疑中,帶著孩子離開了家鄉。三年多過去了,鄧國良已經讀完了幼兒園,今年又在鎮上的中心小學讀一年級。
感恩生活 讓愛傳遞
每當外人了解到舒英的遭遇后,都會覺得她的人生充滿了苦難與灰暗,恰恰相反,她常常感恩別人的幫助。據她回憶,當年那場事故,如果不是工友及時拉斷了電閘,她早就整個人卷進了機器里;在醫院的時候,素不相識的年輕保安在得知舒英沒吃飯時用兜里僅剩的5塊錢給她買了幾個包子;在柞水縣城帶著孩子看病期間,飯館的老板同情她的遭遇堅決要請母子二人吃飯……一路走來,正是這些好心人的無私幫助和關愛,讓舒英的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愛,她也用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兒子鄧國良眼中,母親是一個陽光向上的人,每當同學欺侮他時,他就將母親對他說的話告訴同學,“我媽媽雖然沒有手,但她不偷不搶辛苦養大了我,在我心中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受舒英的影響,孩子過的陽光快樂,從未因為母親的殘疾而受到傷害。今年7歲的鄧國良和同齡人想比,顯得格外的懂事、孝順,我們到舒英家里的時候,孩子剛剛放學回來,寫完作業就主動走在灶臺上做晚餐,飯做好先盛給母親,同時也不忘給我們端上一碗。看著孩子像一個小大人的模樣,我們知道這個母親的堅強和樂觀也深深嵌入了孩子的品性中,希望他們的生活能永遠充滿陽光和快樂。(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