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陳雙喜的名字,山陽縣銀花鎮梅子溝村的群眾津津樂道。“就是那個養飛鼠的土專家嘛。”家住梅子溝村高家院組的貧困戶陳雙喜,依靠養殖飛鼠見了效益,成了遠近聞名的產業發展能手。談起養殖飛鼠的過程,正在清理棚舍的陳雙喜拉開了話匣子。
突發奇想 意外發現生財之道
陳雙喜今年51歲,年過半百患有哮喘病的他在家里還是“頂梁柱”。他家里6口人,大兒子陳仕清先天腿部殘疾,媳婦婚后不久離婚改嫁,留下一個6歲大的孩子需要照顧,74歲的老母親雙目失明,常年臥病在床,25歲的小兒子陳彥清靠在重晶石廠打零工掙的錢僅能維持自己開銷,妻子趙多霞體弱多病干不了重活。生活的重擔,沉沉地壓在了陳雙喜的肩上。多年來,老實巴交的陳雙喜靠種一點地,喂幾只羊勉強維持一家生計。
2005年的一天,他在上山放羊時,發現了一只野生飛鼠,就把它捉回家當寵物養起來。后來陳雙喜在村上串門子時,發現有人家里竟然捉了8只,關在籠子里養著。鄰居告訴他,飛鼠的糞便在中醫上被稱為“五靈脂”,有很高的醫用價值。只需要定期清掃收集晾干的糞便,藥販子就會上門來收,一斤七八塊錢。如果養得好,一只飛鼠一年能產10斤五靈脂。這么一來,陳雙喜就動了心思,便湊錢把那8只野生飛鼠買回來,開始了他的飛鼠養殖之路。
持之以恒 一路艱辛一路摸索
陳雙喜這條飛鼠養殖路走得著實不容易。因為他的飛鼠都是從山上逮到的,一開始他并不懂得這種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也不知道怎樣科學飼喂。周圍的鄰居都議論他不務正業,說莊稼漢不好好種地,成天圍著幾只“毛”老鼠轉圈圈。陳雙喜不在意,他把門前廢棄的豬圈打掃干凈,搭了個棚子,把飛鼠放進去。
因為飛鼠主要以松柏葉為食,最愛吃松柏籽。所以陳雙喜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去摘柏樹梢子回來喂。為了摘到最新鮮的柏樹葉,他經常會從樹上摔下,磕磕碰碰皮肉擦傷是家常便飯。野生飛鼠晝伏夜出,滑行速度飛快,想要捉住并不是件容易事。為了擴大養殖規模,陳雙喜天天在梅子溝的山林里躥出躥進,有時候為了捉到一只,需要連續蹲守幾天時間。還有幾次,在給飛鼠清理棚舍時,稍不注意就會被這些小家伙咬得鮮血直流。陳雙喜說,最難受的是每年八九月間,到了連陰雨季,經常在樹林里一淋一整天,渾身濕透后就會感冒發燒,把哮喘的老毛病給勾出來。難受的時候真想過要放棄,但是病好之后,他又拿定主意,非要把這個小東西給養成器。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每天定時飼喂的次數、多長時間清理棚舍打掃屎尿晾曬、仔鼠和成鼠怎樣分開飼喂、生病怎樣防治……慢慢地他摸索出了養殖經驗,飛鼠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原先的飛鼠棚子已經裝不下了,他又在門前用水泥磚砌了新的棚子,添了新籠子繼續發展。老陳跟我們說,一般從仔鼠到繁殖期需要三年時間,認定這個項目,就要持之以恒做下去。
示范帶動 做好特種養殖引路人
2016年,陳雙喜被識別為貧困戶。在聯鎮包扶部門縣紀委的協調下,他通過金融扶貧政策的幫助,貸款5萬元,一次性買了100多只飛鼠種苗。經過村組干部的協調,租下5分地,蓋起了65平方米的新棚舍。目前他的養殖規模已達到240只。
老陳說,“去年鎮上、村上、駐村工作隊可是幫了我大忙了。幫我貸款、租地、蓋棚子,駐村干部還給我在網上查資料,聯系銷路,我的飛鼠苗子就是他們幫我聯系著買回來的。”陳家喜說話時,山陽縣煙草公司的駐村干部張宏坐在一旁默默地笑。老陳用手指指張宏,對我們說到:“張宏經常上門來問,看有啥要幫忙的。我也不客氣,畢竟我掌握的都是土辦法嘛,他就給我在網上查,看咋樣更科學地養。”老陳說,給哺乳期的飛鼠隔三五天喂豆奶和喂板藍根消炎這些法子,就是張宏在網上查到跟他說的。去年五靈脂的價錢已經達到每斤19元,陳雙喜一年收入2萬多元。
看到老陳有了收益,原先說閑話的、有疑慮的群眾紛紛轉變了態度,有一些還主動來他家串門子、參觀,也想跟著他學技術。還有丹鳳、洛南的群眾,上門來學習交流。老陳告訴我們,凡是上門來的,他都領進棚子讓他們好好看,有啥問題盡管問,他把他知道的一五一十都告訴大家。“只要他們想學、想養,我就樂意教。”老陳如是說。就這樣,村里有個叫趙晶的年輕人跟著他養起來。趙晶家也是貧困戶,原先在外地打零工,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去年開始貸款養了1000只雞,他看陳雙喜養飛鼠養得好,想著總是下定決心要回家發展產業,一邊喂雞,一邊養飛鼠不沖突。跟著老陳上山捉飛鼠、摘柏樹葉,一有難題就上門問。一年下來,發展了30只,去年產了150斤五靈脂,賣了近3000元。趙晶告訴我們,他對這個項目很有信心,今年還想進一步擴大規模。
去年10月份,陳雙喜在山陽縣高壩店鎮雙寨村參加了養蜂技術培訓后,又買回20箱蜂種,準備同時發展中蜂養殖。他告訴我們,每年4月到7月是飛鼠的休眠期,這個時候剛好是分蜂搖蜜的繁忙時期,這樣一來,養飛鼠和養蜂兩不誤,都能發展。對于今年的發展計劃,陳雙喜早已在心里有了清晰地描繪。他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再買種苗,擴建棚舍,帶著有意愿的貧困戶一起養。他給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其他貧困戶出勞,得到利益按比例分成,把飛鼠養殖這個產業在梅子溝村做起來。
村支書陳開軍說,村上還會繼續征求貧困戶養殖意愿,通過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計劃進一步發展分散養殖5至8戶,養殖規模達到500至800只,讓小飛鼠圓了更多貧困戶的脫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