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柞水縣紅巖寺鎮本地灣藥農和藥業技術人員正在忙著整地種植百畝的蒼術基地。在溝溝岔岔、山間地頭,隨處可見莊稼人送肥上山、搭棚育苗的忙碌身影。春耕生產如火如荼地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大地上描繪著。
該蒼術種植基地位于本地灣村二組(大黑溝),占地面積500余畝,其中,林地面積300余畝,耕地面積200余畝。據悉,基地總投資240余萬元,以“支部+合作社+黨員+貧困戶(農戶)”模式,形成穩固的產業鏈條,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領航、能人示范戶領頭作用,大力發展特色藥材種植業,可扶持帶動農戶43戶142人,其中貧困戶22戶69人。目前,先期投資40余萬元連片種植蒼術100畝,預計三年后,戶均收入過萬元。
在瓦房口鎮馬臺村,該村林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143戶貧困戶簽定了種、用工協議,為貧困戶賒價值60萬元白術種子,共種植白術約15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700畝,每畝產干白術500公斤左右,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場價格進行統一收購,使貧困戶無后顧之憂。
今年以來,柞水縣圍繞打造醫藥“旗艦”和“航母”,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中藥基地建設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企業為主體,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區域化布局、規范化發展,促進中藥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形成以中藥科技為支撐,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以中藥工業為先導,以中醫養老養生為輔助,以中藥銷售為紐帶的現代中藥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白術、連翹、五味子、花椒、紅豆杉、金銀花、蒼術、白芨、苦參、豬苓等大宗道地藥材,通過3至5年的時間,確保五味子、連翹、花椒、紅豆杉、白術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各達到一萬畝以上。
2017年新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建設中藥材示范種植基地2500畝,實施野生木本藥材撫育2萬畝,重點培育營盤鎮北河村規模化種植千畝北五味子,干佑街辦梨園村、下梁鎮西川流域規模化種植千畝紅豆杉,紅巖寺鎮張坪村、杏坪鎮規模化種植千畝花椒,紅巖寺鎮本地灣村、正溝村、曹坪鎮中坪社區規模化種植千畝連翹,瓦房口鎮馬臺村、曹坪鎮九間房村規模化種植千畝白術。全縣中藥材總產量達到10萬噸,中醫藥產業總產值10億元。
大力推進藥源基地規范化建設,將中藥材基地建設與脫貧攻堅、旅游產業、中藥健康服務等相結合,積極整合造林補貼、森林撫育、野生動植物保護、林下經濟發展等項目,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根據海拔高度、流域特點、功能需求、企業需要等,對全縣中藥材種植進行科學布局。在高山和半高山地種植豬苓、天麻、秦艽、獨活、柴胡、北五味子等道地大宗藥材;在淺山和低山區種植苦參、紅豆杉、花椒、連翹、白術、黃芩等市場銷路好的大宗中藥材;積極發展稀有瀕危藥材,由盤龍、歐珂、盤龍植物藥業、銘浩、康新等藥企負責,大力發展盤龍七、扣子七、大救駕、八里麻、馬錢子、草烏、白術等中藥材種植;適當發展觀賞中草藥,結合百里生態景觀帶和我縣旅游景點,發展牡丹、芍藥、菊花、茉莉花、雞冠花、玫瑰花、靈芝、二色補血草、指甲花、五色梅、美女纓、錦屏封、凌霄花等;建成以“五大商藥”為主的規范化種植基地。在抓好2.5萬畝藥源基地建設的同時,抓好2500畝示范基地建設,真正構筑“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和“協會+基地+農戶(貧困戶)”的良性發展格局。全縣新建100畝以上規模化種植示范基地3個,每鎮辦抓1至2處千畝示范基地。
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引進一批高科技醫藥項目,創辦一批醫藥加工企業,展示和宣傳企業文化,為柞水的醫藥產業發展賦予文化內涵,注入新的活力;擴大王家成品牌效應,以“七藥”產品為主打品種,以新建縣中醫院為基礎,創辦柞水骨傷專科醫院,恢復柞水骨傷科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馳名度和影響力;招聘一批中醫藥人才、培養一批中醫藥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充實到醫院、研究單位和醫藥企業,以便更好的服務柞水中醫藥產業發展;逐步在營盤至豐北河、下梁至西川、馬房子至梨園、營盤至兩河、曹坪至文公嶺公路兩側建中草藥花卉旅游觀光長廊。在各個景區沿途打造藥膳農家樂集群,開發藥枕、藥袋、藥墊、藥帽以及小包裝的藥浴、藥膳、藥茶等養生養老的保健品和飲品,豐富旅游產品,增加旅游服務項目,進一步提升柞水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