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她有個愿望,就是哪個有實力的財團或個人能夠早日進來開發洛河源,讓洛河源頭的魅力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這可是秦嶺深處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啊,讓她就這么沉睡實在可惜。
洛源女子不外嫁
洛源北去是渭南,西去是藍田。過去的那些日子,正像阮永文老人說的那樣,后生娃們很少想留在苦巴巴的、夾在山縫縫里的洛源,小伙子想著去渭南招上門女婿;女子呢,想嫁到山外。阮永文說后生娃們不去藍田,藍田和洛源差不多苦。翻過秦嶺是富庶的關中平原,那才是他們趨之若鶩、能夠過上好日子的地方。但是,想是想,能夠走出洛源的還是少數,他們大多選擇留在洛源,或娶或嫁洛源人,安安生生在洛源待下去。
在洛源有個有趣的現象:至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那些費盡千辛萬苦考上學,在外面有了體面的工作、端上了令人艷羨的“鐵飯碗”、吃穿不愁的洛源女子,卻并不把自己嫁給洛源以外的人,她們找的對象大多是洛源人。
在洛南縣城,你所能見到的洛源女子,她們差不多清一色地嫁給了洛源的男子。
或許因為在那個時候,洛源沒有或者很少有班車。放假的學生娃、在城里工作的,要回洛源,要么靠兩條腿走完這近百里的路,要么就騎一把嘁哩哐啷的自行車,在塵土飛揚的路上跑。結伴而行的常常就是這些洛源的男孩女孩。有自行車的男孩子總是要在車子上帶著洛源女孩的;沒有自行車的男孩子,路上要替女孩子背行李的。就這么著,一來二去,心里都熱乎乎的了,繼而眉眼相對,心生愛戀,你情我愿,一個個姻緣誕生了。
或許是因為洛源人的憨厚靈秀。憨厚常常顯得木納;靈秀常常不外露。在洛南縣城工作的,他們不喜歡城里孩子那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那種飛揚狂傲、自我感覺良好、說話都能咬下你鼻子的陣勢,一句話說不來就掄拳頭的痞子味,他們喜歡與憨厚又靈秀的洛河邊的人往一塊湊,說洛源的水,洛源的豆腐、豆腐干,說洛源的糍粑與涼粉,說得多了,交往多了,你來我往,互生愛慕,一個個姻緣又誕生了。而至于那些都在一個學校上學的洛源男女,近水樓臺,自然會走到一起。
這是洛源女子不外嫁的緣由嗎?
顯然不是。答案或許要從洛源這片狹小的地域來找。洛源很小,但是洛源作為一個商貿重鎮,西去藍田北界渭華,曾經的繁華喧鬧,天南地北的交融碰撞,打開了洛源的小天地,也打開了洛源人的心胸,他們是見多識廣的;喝洛河水長大的洛源人又是靈秀聰慧的,在淳樸厚道的民風中,形成了思維縝密、謹慎務實、憨厚勤奮的性格;他們想法宏大巧麗又不事張揚,喜歡拘于小節又常常能夠釋懷一切;他們既要精細地設計自己想要的生活,又力求安安穩穩、直面現實、安分守己。因此,在小小的洛源,誰家娃娃考上學了,誰家的娃娃在縣城工作了,很快就成為最新鮮、最讓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和信息,人們樂于傳播并津津樂道。然后,講究實際的洛源人開始為兒女婚事奔走,大人總是早早找來媒人,說,你看前村里那個女子考上學了,我兒子也考上學了,都是洛源人,彼此了解,我看還是個相,把這個親事說了。這一說,都是有工作的,拿工資的,行,一門親事就成了。之后,又一茬洛源的男孩女孩考上學了,或者有工作了,大人們就繼續忙乎,找媒人,又有一對對的親事成了。女兒家的大人們,看著女兒終于走出洛源了,有了出息,未來的生活怎么樣,取決于找一個好丈夫,不讓女兒受委屈。好丈夫在哪里?在洛源。洛源的小伙子他們知根知底,靈秀又憨厚,有野心但是腳踏實際,所以,女兒要嫁,還得是洛源人。于是,大人們便開始張羅,哪個村里的小伙子是個相,趕緊找媒人來說……
一切,都因為一條洛河。
喝著同一條洛河的水,住著洛河邊同樣的土房子,吃著洛源同樣的豆腐、洋芋糍粑,同樣地上山割草河灘放羊,同樣的有著走出洛源的欲望又同樣的審慎務實——洛源的女子有什么理由把自己嫁給洛源以外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