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了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和實現貧困人口脫貧,他為腰莊村經濟發展描繪了這樣的一幅景象:依托腰莊村豆腐產業和豆腐文化,通過豆腐干產業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相關產業發展,借助洛南開發全域旅游的契機,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等產業,增加村民收入……
回到洛源,就是要讓洛源這片山水不再沉寂,不再被人遺忘;回到洛源,就是要讓洛源的天地變得足夠大。這,就是洛源人最樸素的想法。
開發洛河源頭第一人
像劉凡一樣,一個苦苦打拼終于走出洛源的女子,有一天也回到了洛源。
她叫趙西芳。
趙西芳是在洛河邊一條山谷里出生并長大的。小時候在洛河邊割草放羊,洗衣洗菜,夏天里在洛河游泳,是她一生最刻骨銘心的記憶。趙西芳也是個特能“折騰”的女子。因為家庭原因她沒有考學走出洛源,但是,成人后的趙西芳卻以另外一種方式走出洛源:在洛南縣城開了一家服裝店,辛辛苦苦起早貪黑地做生意。
洛源人的厚誠與聰慧以及勤奮努力,使她小小的服裝店很快在洛南縣城有了名氣,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有了點積蓄,她卻在洛南縣城坐不住了,想回到洛源。
她丟不下洛河源頭的那片養育了她的山水。在她看來,洛河源頭原始的自然生態、優美的山水風光、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在商洛乃至陜西都是極為罕見的,卻沉睡于秦嶺懷中,而且一年四季喜歡探險健身和旅游觀光的人們紛至沓來。她不想讓老家的這方難得的山水永遠沉默。
用同為洛源人的丈夫劉新民的話說,要靠自己的微薄之力開發洛河源的旅游,簡直是異想天開,幾千萬投進去你還看不到影兒,你一個做小生意的,能做什么?
但是,這么好的山水總得開發啊,最起碼修出幾條讓人能夠行走的路吧。說干就干。趙西芳把她多年經營服裝店的積蓄拿來投在了洛河源頭。
為了方便游客,她修了去龍潭的路,在龍潭瀑布邊搭起了一條條棧道,在過去人們無法攀援的半山崖上修起了盤山路,讓峽谷里飛流直下的一條條瀑布盡顯人們眼底。
通往草鏈嶺的路,自古都是采藥人踩出的崎嶇艱險的山間小道,其實是不能夠稱作路的,常人難以行走,而且容易迷路,迷路在林海茫茫的草鏈嶺是多么可怕啊。而且,登草鏈嶺不是容易的事,體力好的,年輕力壯的,一上一下至少要8個小時。為了修通通往草鏈嶺的路,趙西芳不知道上下草鏈嶺多少來回。她找人用鐵揪镢頭在山上生生刨出了一條路,雖然粗糙簡陋,但是游人終于可以不再在亂石荒草的密林里艱難摸索了,登草鏈嶺的人終于不用再在密林亂石里摸索了。
為了宣傳洛河源頭的優美風光,趙西芳找來朋友,年年月月在龍潭、在草鏈嶺上上下下,拍照片、拍攝電視宣傳片、制作宣傳廣告牌、編制小冊子、建設施,凡是她能夠想到的都努力來做。
一年四季,這個個頭不高、身體瘦弱的小女人在洛河源頭的崇山峻嶺間來來去去,跌跌爬爬,摔斷過腿,折斷過胳膊,摔破過腦袋。為了洛河源頭旅游開發,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兒都能干。
為了一門心思搞洛河源頭的旅游,她干脆關掉了洛南縣城生意紅火的服裝店,全身心撲在洛源。起初,丈夫劉新民堅決反對,搞旅游開發是你一個沒錢的孱弱女人能夠搞起來的?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洛源人認準的事情,九頭牛也是拉不回來的。趙西芳不理丈夫,繼續搞她的旅游開發。劉新民很無奈,看著妻子把幾百萬的血汗線都投進去了,一發不可收,怎么辦?幾百萬元豈能打了水漂?他別無選擇,干脆也把自己開礦做生意的辛苦錢也投進來,和妻子一起來搞旅游。
在洛河源頭奮斗了許多年的趙西芳很清楚,旅游開發真的不是靠她這樣的人能夠搞起來的。它需要足夠大的財力,大到她無法想象的財力。她個人那點錢投進洛河源頭,猶如幾滴雨星兒撒在草鏈嶺,有時候連幾片草葉都是打不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