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劍鋒

趙西芳修建的洛河源頭路

劉凡豆制品廠子一角

“洛源老劉家”被評為陜西省著名商標
在辛辛苦苦、歷經艱難終于走出洛源之后,一些洛源人又回來了。他們知道外面世界的闊大與精彩,知道洛源的狹小與單調。他們是喝著洛河水長大的,雖然走出去了,但誰也沒有忘記他們作為洛源兒女的身份。他們要再回到故土。回來,不是再遁入洛源的狹小,而是為了找到更大的洛源。走出洛源或許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回到洛源的大學生
走出去,是因為洛源太小;而再回來,是想讓洛源變得不再小。
2012年,大學畢業的劉凡,出人意料地回來了。
2007年,苦讀寒窗的劉凡終于考取了西安郵電大學通信技術專業。在大學里,劉凡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當選學生會副主席、宣傳部長,還沒畢業,西安的多家企業就想和他簽約。2011年畢業后,他到西安一家高級培訓機構工作過半年,但他覺得工作單調而乏味,自己的價值和才華發揮不出來,這顯然不是他想要的工作與生活。他說:“感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打工一個月就掙三四千塊錢。”于是他沒有想著去參加國家公職人員考試,走進體制內,或者繼續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他要回洛源,重操他家的老手藝——豆制品制作。
劉凡家做豆制品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劉凡是聽著洛河水聲、聞著豆腐香長大的,在這樣一個世代以做豆腐為傳統的家里,劉凡對豆制品有著天然地牽掛與癡迷。父親在洛源經營著一家豆腐干廠,有個“洛源豆制品專業合作社”。在他看來,洛源雖然小,但是資源豐富,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天地。在城市學習生活多年的劉凡更知道,城市群體對鄉村綠色農特產品的需求欲望極為強烈。小小的洛源有著潔凈的空氣、清澈的洛河水、高寒山區的食材和原生態環境,而這些正是城市居民所渴求的。因而,他想把豆制品產業做起來,做強做大,他相信小小的洛源鎮是他能夠一展身手的大天地。
于是,好不容易走出洛源的劉凡,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洛源。
在父親的幫助下,劉凡籌資建起了2層辦公樓,14間生產車間,聘用50余名技術、生產及營銷等專業人員,建立起標準化的基地,產品通過了優良制造標準(GMP)、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預防性質量管理體系(HACCP)等認證。隨之,他成立了“洛南縣惠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此基礎上又于2015年成立“陜西大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洛源老劉家”為商標注冊品牌。他拓展銷售網絡,借助“互聯網+”開展營銷,成立了洛源鎮電子商務中心,洛源豆腐干及特色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
現在,公司年產值1000多萬元,年收入200萬元,還帶動了198戶合作社社員,使他們年均收入在原基礎上提高了600多元。為了帶動貧困戶脫貧,他的公司里除了必要的技術人員外,所有用工都是貧困戶。
小小年紀的劉凡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先后被選舉為腰莊村的村主任、支部書記,還被推選為“陜西省大學生創業明星”。
劉凡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真是一個戰略性的好政策。大學生往城市里涌是好事,但是廣袤的農村更是創業干事大有可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