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武,女,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鳳山村村民。7年來精心照顧中風的婆婆,無微不至,從不言棄,婆婆逢人就夸兒媳比自己的親閨女還親。每天即使再忙再累,到了晚上,她一定要抽出時間為婆婆泡泡腳、按摩按摩、拉拉家常,如今婆婆已經93歲了,除了行動不便,卻是耳聰目明、精神矍鑠。
郭愛云,女,洛南縣古城鎮中聯村村民。她多年來起早貪黑,省吃儉用,獨自擔負起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和年幼兩個孩子的重擔,為償還換外債和養家,她承包了2畝桑園養蠶,生活的重擔沒有將她壓彎,13年如一日照顧殘疾癱瘓的丈夫,供養兩個孩子上學讀書,患難與共見真情,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這就是人間真情,這就是不離不棄的堅守。
楊海濤,男,洛南縣審計局股長。他22年來盡心竭力照顧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父親,3年來無微不至照顧不能言語癱瘓在床的母親,親自照顧,不假他人之手,為不耽誤工作,起早貪黑,他用善良和孝心為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他用實際行動詮釋孝道之美,他用真情無私的付出贏得了良好口碑,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
梁小芹,女,丹鳳縣土門鎮高峪村村民。多年來獨自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三個智力殘疾哥哥、年邁多病的父母、家住30里外的公婆,她省吃儉用,不放棄不氣餒,克服各種困難,用柔弱的肩膀和愛心撐起這個患難之家。2015年榮獲“丹鳳好人”,2016年榮獲丹鳳縣“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劉昌蘭,女,商南縣過風樓鎮雙垣村坎下組農民。面對癱瘓后的丈夫,她強忍悲痛,獨自挑起家中的千斤重擔,每天既要下地干活,又要操持家務和供養孩子上學,同時精心照顧丈夫,一邊要安撫丈夫的情緒,一邊需照顧他的日常生活,無微不至,精心周到。自己生病了首先擔心的是怕丈夫知道操心,她十幾年如一日用行動詮釋著著人間自有真情在。
王娜,女,山陽縣城關街辦卜吉河社區村民。8年來她獨自承擔起一邊伺候身患腦梗半身不遂的婆婆一邊照顧兩個女兒上學的重擔,每天起早貪黑照顧婆婆吃喝拉撒,堅持天天為婆婆按摩身體,多年來無間斷,為防止婆婆孤單,她天天推著婆婆出外找人陪她聊天。她的付出,得到了街坊鄰居的認可,只要提到她,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久病床前有賢媳”的佳話。
阮仕梅,女,鎮安縣達仁鎮春光村村民。面對丈夫身患重癥,她不離不棄;婆婆年老多病,她極盡孝道。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她除了苦心經營十多畝茶園之外,還要辛勤耕種七八畝土地,她每年還要釀一千多斤甘蔗酒,養四頭大肥豬,全部變賣了給丈夫治病。她依靠山里女人特有的淳樸善良、勤勞和堅強,詮釋了孝老愛親的深刻內涵,傳播了大愛無疆的至善至美。
六、自強勵志:(2人)
朱家秀,女,柞水縣圣福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家庭遭遇變故后,身殘志堅的她勇敢扛起家庭的重擔,她自強不息,緊抓機遇,在家門口發展起了養豬事業。自己富起來不忘幫助周圍貧困戶,凡是貧困戶到她豬場買豬仔,一律減免200元,她還帶動500多戶群眾發展養豬,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為100多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帶動了全村群眾共同致富。
潘霞,女,洛南縣“羅蘭佩蒂美養生會所”經理。身患殘疾不自棄,以禮相待、以情動人、以心美容,自強不息。在經營她事業的同時熱心公益事業,她帶領店員加入“洛南縣義工聯合會”,團結一心、精誠協作,隨時準備著對身處困境的人們伸出援手。她先后多次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向孤寡老人獻愛心,為留守兒童、困難群眾捐款捐物,她用愛心喚醒愛心,讓社會充滿愛,傳遞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