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鳥喂完食物后有時會為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巢底的樹枝,讓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后再叼來新的巢材加以補充。
育雛期父母對雛鳥的哺育、呵護極佳,常用柔暖的軀體和兩翅覆蓋著幼鳥,這樣既能抵御風寒又防止外敵侵害。育雛時,常見一只親鳥為另一親鳥梳理鳳冠、羽毛,恩愛、甜密好感人啊!
幼鳥夭折的情形時有發生,主要來自蛇和其它天敵的傷害;食物匱乏,幼鳥營養發育不良;互相爭食斗毆不小心從巢中掉到樹下甩死或餓死也較常見。
小朱鹮出殼后20多天羽翼逐漸豐滿,開始在巢中訓飛。再過20多天就要離巢,隨父母飛到田野覓食,開始獨立生活。朱鹮3歲左右性成熟,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
一定區域里的朱鹮夜間習慣群聚在相對固定的高大喬木上棲息過夜,少則幾只,多則二三十只。出巢后的小朱鹮同父母一起加入到這樣的群體之中夜宿。黃昏時,它們三五成群地陸續飛回,早晨又迎著朝陽三五成群地飛往各自常去的地方覓食。
朱鹮的行為姿態極其優美,站立時,羽冠在微風中飄動,瀟灑動人;休息時,把長長的嘴插入軀體的羽毛之中,安靜休閑;行走時,步履輕盈遲緩,高貴優雅;飛行時,紅色的頭腳前伸后展,粉紅色的飛羽鼓翼緩慢有力,其色彩飛姿美極了。
朱鹮性情孤僻沉靜,膽怯怕人,但朱鹮自然保護區的群眾人鳥共生,和睦相處,成了好朋友好伙伴。如今,洋縣自然保護區的朱鹮種群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了享譽中國、世界盛名的朱鹮之鄉。4年來,我追隨朱鹮,記錄它們的生活,目睹著這一瀕危鳥種的繁盛,體會著因為它們的存在給秦嶺之美賦予的內涵。為此,我刊發這組朱鹮的故事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