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縣政府為我們繪制了產業藍圖,我們扶貧有了思路,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有了方向,工作起來底氣更足了。”山陽縣民政局派駐中村鎮洪河寺村第一書記蔡鑫表示,“貧困戶不脫貧,我們就堅守到最后一天。”
群眾生產動力強
對于大多數貧困戶來說,依靠打零工掙錢來養家糊口,在農村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由于種種條件制約,難以尋找到突破口。山陽縣產業整體規劃和“五個百千萬億”項目落地,一下子給貧困戶注入了“強心劑”。
十里街道辦事處花鼓墓村四組貧困戶楊鵬依托居住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通過貼息扶貧貸款5萬元,養羊150只,去年收入2萬余元。磨溝里村五組王濤租賃村上閑置20畝土地,栽植天麻、魔芋、前胡等,年收入四五萬元。賈學勛養蜂50箱,年增收3萬余元。
扶貧資金發揮了發展產業的杠桿作用,技術難題也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迎刃而解。南寬坪鎮銀廠村草場組貧困戶賀發全居住條件差,缺資金,缺技術,一家四口日子過的很艱難。縣科協主席王武林包扶期間,進行養殖技術指導,定期實行培訓,協調解決15萬元扶貧發展資金,賀發全去年種植黃姜7畝,養牛20頭,一年增收3萬余元。“有科協的支持,有資金和技術作保障,我越干越有勁。”賀發全說。
村有特色,戶有產業。高壩店鎮君子澗村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和中藥材、食用菌產業,由村支部牽頭成立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兩個,貧困戶以土地、產業直補資金入股,采取抱團取暖的發展模式,按照85%:15%股份進行分紅,全村發展養雞1萬只,生態黑豬80頭,養羊130只,養牛6頭,養蜂800箱,栽種木耳、香菇3000架,豬苓50畝,種植中藥材800畝,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82人,形成了帶動面廣、效益明顯、增收穩定的良好局面。示范戶孫安勛算了一筆賬:“全村養殖和食用菌戶均增收1萬元,中藥材戶均增收5000元。群眾從發展產業中嘗到了甜頭,發展生產的積極主動性也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