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我不相信養兔能掙錢,干部鼓勵我的時候,我心里直犯嘀咕,養的兔子誰要哩?真沒想到養兔還賣了2萬多元。”山陽縣十里街道辦事處磨溝里村貧困戶賈忠喜看著籠子里可愛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道出了心里話。
賈忠喜與老伴皆因身體殘疾,不能從事強度勞動,老兩口靠著耕種為生。去年,包扶干部鼓勵他養兔,一來成本低,二來短平快,很適合在家發展產業。于是,他與同村賈正柱合伙建起了養兔場,借助同宗侄子賈兆龍的市場渠道,5000只兔子收入2萬余元。
在山陽,像賈忠喜這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的典型數不勝數。
政府謀劃起點高
制約貧困戶脫貧的是資金,是技術,是信息。打開貧困戶增收大門的則是產業。
“產業規劃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適合貧困戶的‘胃口’,做到規劃起點高,精選產業準,生產難度小。”山陽縣縣長袁良善提出,“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加大產業開發力度,讓貧困戶通過產業實現脫貧摘帽。”
強化政府引導,完善規劃體系,一套橫向有寬度、縱向有深度的產業編制方案迅即出爐。
縣級產業扶貧規劃繪藍圖。按照“市場導向、項目支撐、對接協作、資金扶持、服務配套”的思路,將發改、農業、林業、畜牧等涉農產業項目資金的70%、其他產業項目資金的30%以上,整合規劃用于貧困戶脫貧產業項目,全縣制定了產業精準脫貧總體規劃和特色種養、鄉村旅游、電商服務等12個專項產業脫貧規劃,計劃到“十三五”末,全縣依靠產業就業實現脫貧7.3萬人。
鎮村產業扶貧規劃打品牌。按照“宜藥則藥、宜牧則牧、宜商則商”的思路,全縣135個包扶部門深入18個鎮辦239個村,立足鎮村實際,制定了鎮辦產業脫貧總體規劃18個,村級產業發展實施規劃239個,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脫貧產業規劃體系。
到戶產業脫貧規劃重實效。按照“戶均1人實現就業、戶均掌握1門致富技能、戶均發展1項致富產業”的總體要求,全縣129個駐村工作隊、4870名包扶干部結合所包扶貧困戶實際情況,幫助3.12萬戶貧困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確保每一個貧困戶發展有項目、致富有門路。
干部幫扶底氣足
精準脫貧,哪些項目適合貧困戶發
展?面對23%的貧困人口,干部怎么幫?
這些問題決策者早已深思熟慮。
山陽縣委、縣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的思路,本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收、富民產業和富村產業兼顧、速成項目和可續項目兼有”的原則,立足鎮村自然稟賦優勢和貧困群眾發展意愿,編定了“五個百千萬億”貧困戶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選取西照川、漫川關、南寬坪等18個鎮辦203個村,發展6000戶貧困戶家庭種植豬苓、茯苓、黃姜等中藥材3.1萬畝,實現年總產值1.2億元,打造“百村千戶萬畝億元”中藥材種植產業基地;
重點選取南寬坪、漫川關、法官等18個鎮辦230個村,發展8000戶貧困戶家庭栽植林果茶葉6.5萬畝,實現年總產值1.1億元,打造“百村千戶萬畝億元”林果茶葉栽植產業基地;選取戶家塬、板巖、色河鋪等13個鎮辦126個村,發展5000戶貧困戶家庭養豬40萬頭、養牛0.5萬頭、養羊1.3萬只、養雞100萬只,實現年總產值8億元,打造“百村千戶萬頭(只)億元”畜禽養殖產業基地;重點選取高壩、中村、銀花等13個鎮辦121個村,發展3000戶貧困戶家庭栽培食用菌1500萬袋,實現年總產值1.1億元,打造“百村千戶萬袋億元”食用菌栽培產業基地;重點選取天竺山、板巖、楊地等12個鎮辦113個村,發展3000戶貧困戶家庭養殖中華蜂10萬箱,實現年總產值1億元,打造“百村千戶萬箱億元”中蜂養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