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朱恢軍 通訊員 黃家瑞)柞水縣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抓好質量安全監管和品牌創建,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力爭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8%左右,達到9629元;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2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5萬噸以上。
柞水縣大力實施“穩麥擴薯、壓低擴高”戰略,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建設小麥主產區4萬畝、玉米高產區7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5萬畝,發展豆類及其他作物2萬畝;實施生態畜牧項目,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0個,建成高標準生態雞研發選育基地3個,土雞規模養殖場80個,發展養殖大戶500個、“柞水土雞”280萬只、出欄生豬10萬頭;建設營盤橡子、干佑豆制品、下梁木耳、小嶺香菇、鳳凰核桃、杏坪香椿、瓦房口生態豬、紅巖寺松子、曹坪土雞基地,培育優勢增收產業。
圍繞特色農業“八大件”,加快千萬只生態雞散養示范縣、萬頭生豬基地縣建設步伐,重點扶持“果、菜、煙、花、桑、藥、菌、水產”等區域特色產業,新增核桃、板栗良種建園8000畝,實施經濟林科管30萬畝;發展設施蔬菜基地1000畝以上,露地精細菜基地3000畝以上,高山菜基地2000畝,蔬菜播種面積達到4.5萬畝;種植烤煙3000畝、花卉1500畝,新建桑園500畝、水雜果1000畝。大力發展連翹、五味子、紅豆杉、白術、豬苓等道地藥材,繼續建好秦嶺七藥示范園和秦豐菊花規模化種植,新增中藥材面積2.5萬畝,打造醫藥“旗艦”和“航母”;創新食用菌生產模式,栽培食用菌1000萬袋;抓好紅巖寺等鎮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區創建,發展金臺、朱家灣等5大百畝花卉基地,實施林果良種建園,積極扶持中藥材、核桃、板栗、香椿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搶抓省上實施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和市上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機遇,提升農業園區發展質量,突出科技創新、研發應用、試驗示范、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功能,支持農業園區建立各類研發機構、測試檢驗中心、技術交易機構等平臺,開展現代優勢產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按照省級園區標準,打造西川特色農業示范園,鞏固提升卉豐、天書山省級農業園區和正森、山城美農、九天山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抓好杏坪、中坪、街垣等縣級農業園區發展,打造10大特色現代農業園區,新認定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個。
推行“公司+合作社+產業大戶”發展模式,扶持壯大農貿實業、老作坊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個,推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定縣級示范合作社、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各5家,創建市級示范合作社、省級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各1家;實施農業技術百村萬戶行動,培育職業農民150人。
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加強追溯能力建設,確保“三品一標”認證產品可追溯率達到30%以上,積極培育一批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完成無公害農產品開發面積40萬畝,新建綠色食品基地0.7萬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認證5個;搶抓科技部定點幫扶機遇,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抓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積極開展高產優質、生態高效、環境友好等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加大對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產品的查處力度,確保農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