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粉條創家業
四十歲,正是人生開始初嘗奮斗的成果,可以安穩下來的年紀。可是今年41歲的韓愛云卻在此時選擇另起爐灶,從頭來過。而后實現每年制作銷售洋芋粉條上萬斤,并且在當地成立了合作社,帶動本村和附近的村民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7年1月末,記者一行驅車從洛南縣寺耳鎮出發,在窄窄的通村路上行進約一個小時后,才到達了韓愛云家所在的王溝村廟嘴組,一個大拐彎后,路邊一個普通農家小院出現在眼前,不大的三間瓦房便是韓愛云生產洋芋粉條的地方。
由于王溝村位置偏北,當地的氣候不適合紅薯的生長,村民們以前也嘗試的種過,但是從地里挖回的紅薯淀粉含量很少,口味也較差,根本無法做紅薯粉條。于是,村民們另辟蹊徑,用洋芋淀粉生產粉條,而這一傳統也一直在村里流傳下來。沒想到卻因禍得福,這里的粉條因其特殊性,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土特產。
一進屋,只見韓愛云正在給一個大鐵棍上刷著食用油,她一邊干著活,一邊介紹著自己家里的情況:以前,韓愛云家以養羊為主業,每年只在農歷新年前開始做洋芋粉條的來料加工,掙一些加工費。然而到了2015年,養羊業出現前所未有的低谷,市場低迷,價格也一路走低。韓愛云看到如此狀況,一番內心斗爭后,便狠下決心賣掉了所有的羊,徹底告別干了二十多年的養殖業,專心經營起自己的粉條作坊。
說話間,食用油已經刷好了,只見韓愛云把鐵棍安裝在房間另一邊的一臺機器上,原來這就是做洋芋粉條的機器。就在我們談話間,韓愛云的兒子在一個大盆里倒入洋芋粉,不斷的加水,直到形成適合做粉條的面糊。機器上的零件安裝完畢,開閘,機器轟轟隆隆的轉動起來。韓愛云的兒子用盆把面糊倒進機器尾部的一個大漏斗,不一會,另一頭的韓愛云已經開始用手接緩緩落下的閃著亮光的粉條。等到長度達到一米多時,用剪刀利落的剪斷,交給她愛人晾到院里的席子上,待溫度降下來,再轉移到架起的竹竿上,在寒冷的北風的幫助下完成最關鍵的一步。“我們這里啊,每年都是進入三九后才開始下粉條,沒有經過冰凍,粉條就做不成。”韓愛云解釋道。
過去,每年一到做粉條的時候,韓愛云家就會接到很多做洋芋粉條的訂單。由于老式機器需要人工生火,效率低,不能很好的保證質量。后來,為了做出質量更好的粉條,她們兩口子專門跑去河南等地去考察,買回來更先進的機器,提高了粉條的品質和制做速度。有時候全家人齊上陣也忙不過,她就雇周圍的村民來幫忙。時間一久,韓愛云想著,不如干脆成立一個合作社,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還可以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2016年2月,韓愛云投資十幾萬元的“洛南盈豐洋芋加工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的洋芋粉可以賣到合作社,同時可以來合作社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錢,這樣就掙了雙份的錢。去年,韓愛云總共收購回來了兩萬斤的洋芋粉,預計加工一萬多斤的粉條,能收入十萬元左右。“前不久,我接到的一筆訂單就要4000斤的粉條,有很多都是回頭客過來買。”韓愛云說。
“這用洋芋粉做的粉條比紅薯粉的軟,很耐煮,而且煮熟之后晶瑩透亮,好看又好吃。”韓愛云說起自家的粉條的優點如數家珍。如今,韓愛云家依然堅持過去的傳統,用一把老式的鍘刀切粉條,然后再將切成段的粉條裝進禮盒銷售。今年,韓愛云計劃帶動本村和周邊的幾個村的村民,讓更多人開始種洋芋,她自己也準備流轉幾畝土地,也種上洋芋,讓原料更充足。另外她還想建一個小型的冷庫,這樣做粉條就不再受季節限制,可以常年加工。下一步,她打算讓自己的洋芋粉條走出大山,推廣到城里的超市和市場,讓更多的人不必跑遠路,就能品嘗到自家的洋芋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