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琴養香鶉雁的事情不脛而走,去年,就有十幾撥人來基地考察、學習。平日里,還經常有人過來參觀打聽。目前為止,馮曉琴已經發展了兩家香鶉雁養殖戶,“現在,基地里共有1.5萬只香鶉雁,平均2天左右往福建發一次雁蛋,一次發1萬多顆。”馮曉琴說,2017年,她們預計將帶動本村70戶群眾致富。
面包里的甜蜜人生
初中畢業便開始幫父母打理面包店,26歲時開了屬于自己的面包店,辛苦經營近20年,如今在商州擁有兩家門店,員工十多名,創立的面包品牌更是深受商州市民喜愛……她就是“百思味特”面包店的創立者——阿萍。
3月2日早上六點多,阿萍還沒起床便接到員工打來的電話稱,大半個市區停了水,店里沒有辦法做面包了。匆匆洗漱完,來不及吃口早餐,阿萍便趕到離家不遠的面包店里。“聽說名人街店還沒有停水,眼下只能過去拉水了,不然今天就做不了生意了。”阿萍說著,隨即便安排員工去庫房拿水桶,自己又打電話聯系好運水的三輪車,一行人風風火火的走了。運完水,已是十一時許,忙出一身汗的阿萍這才坐下來休息,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今年44歲的阿萍,杭州人,1999年來商州創業,開了“百思味特”面包房。回首19年來的辛苦創業路,阿萍很是感慨:“苦過,累過,心酸過、也想過放棄,但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沒有當年的苦,怎么能體會到現在的甜呢?現在看著店越來越好,覺得一切都值了。”阿萍回憶道,初來商州時人生地不熟,所有積蓄都投到面包店了,一家人就擠在一間八九平米的房子里,幼小的兒子還因為水土不服和對北方氣候不適應屢屢生病。“初來頭三年最是難熬,孩子一個月有20天都在醫院,老公也嫌做面包這行太辛苦,我們經常發生摩擦,對于一個女人來說真的很難。”阿萍說,自己想過要放棄,但性格中那種不服輸的勁頭和樂觀還是讓她堅持了下來。“最后不得已把不到3歲的兒子送回了老家,我跟老公留下來專注打拼事業。”在阿萍的堅持下,丈夫也慢慢理解了自己,逐漸在烘焙中找到了樂趣,夫妻關系也和睦了許多。阿萍道,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在孩子最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陪在他身邊。自己的孩子不在身邊,阿萍就把這份愛傾注在每一塊面包里,送給顧客。“看著來店里的小孩子吃著我做的面包甜點,就仿佛我孩子也吃到了一樣,很開心。”阿萍說,如今許多當年吃過她面包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還時不時回來找她買面包,回味那遺留在兒時記憶中的一絲甜蜜。面包里有他們的童年,也承載著阿萍雖辛苦卻也甜蜜的人生。
2005年在名人街開了分店,2013年將老店二樓庫房改造成顧客休息區。事業小有成就,但一有機會阿萍便出去考察學習,在創業路上,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奮斗。近幾年,一些大的品牌面包店陸續入駐商洛,網絡的發達也催生了私家烘焙的興起,商州的面包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阿萍也迎來事業的又一大挑戰。“創業不容易,女人創業就更加不易,一定要堅持,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阿萍坦言,這也許就是她成功的秘訣吧。
如今的阿萍,既是老板也是員工,就連配料、打老面、烘焙等事都親力親為,原料采購親自上,制作流程嚴把關,顧客來了還要擔任服務員。“已經忙習慣了,閑下來反而不適應了,做食品行業靠的是良心和誠信,一定要把好質量關。”阿萍說著,將貨架上的面包的保質期又檢查了一番,確保沒有過質保才放下心來。
在商州打拼近20年,阿萍早已對商州這個第二故鄉產生了濃濃的感情。四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阿萍結識了前來購買愛心面包的愛心社區志愿者,從此便踏上了公益之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里的人們大都純樸善良,沒有大家的支持也就沒有我的成功,在我心里他們就是我的鄉親們,我愿意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阿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