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靠近”確保群眾穩得住。堅持靠近縣城、靠近集鎮、靠近園區,和安全第一的原則,逐點進行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和環境影響評估,科學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確保群眾居住長久安全。積極推行城區以集中上樓安置為主、集鎮以統規統建為主、山區以跨區域安置為主的“三為主”安置模式,實行“大點引領、小點做大”的原則,以竹林關等12個5000戶大型縣域集中安置區為引領,重點建設500戶以上集中安置點,從嚴審批100戶以下安置點,以搬遷拉動城鎮發展。積極整合社會存量資源,探索推行商品房、鎮村改革閑置房、棚改安置房和移民搬遷安置房“四房”打通模式,回購保障房、商品房7548套安置搬遷群眾,緩解建房壓力。
“三個著力”確保群眾能致富。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和精品旅游景區建設,著力發展致富產業、著力創造就業條件、著力強化技能培訓,逐安置點、逐搬遷戶制定產業計劃,落實項目和資金,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鄉村旅游等產業1000余家,實現互利共贏。實施產業園區及企業用工安置一批、城鎮經商安置一批、勞務輸出安置一批、社區服務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的就業規劃等“四個一批”安置,解決移民就業9.2萬人,確保了戶均一人就業目標。充分運用雨露計劃、人人技能工程等載體,逐對象開展種養殖、加工、建筑、電子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搬遷群眾致富技能。從提高搬遷戶家庭持續發展能力入手,以搬遷戶家庭應屆高中畢業生為重點,實施免費讀職院項目,2015年全市89名搬遷戶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三個嚴格”確保搬遷規范到位。嚴格執行政策、嚴格搬遷程序、嚴格工程管理,把占地面積、建房面積、單位成本、群眾出資作為嚴格執行政策的四條紅線,集中安置建房面積不突破125平方米、分散安置不突破140平方米,建安成本不突破1200元每平方米,戶均占地不超過0.2畝,讓群眾少出錢、遷新居。嚴格“本人申請、三級評定、審批備案、協議搬遷”的工作程序,建立搬遷對象信息庫,做到“市上有中心、縣上有臺賬、鎮上有名冊、戶有明白卡”。實行搬遷年度計劃和輪候計劃,優先搬遷受地質和洪澇災害威脅的農戶、優先搬遷特困戶,對特困戶按照50平方米標準建房,實行“交鑰匙”工程。五年來,3.3萬戶徹底擺脫地質和洪澇災害威脅,占應搬遷“兩災戶”總數的80.5%;8080戶特困群眾免費遷入新居、占特困戶總戶數65.9%。統一實施主體、由縣區政府主導,統一項目管理、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統一資金管理、實行專戶專賬管理,統一建設時限、安置點建設必須在兩年內建成入住,統一建設風格、打造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區和新型社區,統一分配辦法、確保公平公正。
“三個推進”注重后續強管理。推進移民搬遷決算審計,推進專戶管理,推進社區服務。嚴格執行移民搬遷各類資金專戶歸集、集中管理,建立完善縣區、鎮辦集中安置點工作臺賬,明確搬遷類型、安置地點、資金補助標準等事項,按項目建設進度和時間節點及時撥付各類補助資金,切實保障資金規范安全使用。加強集中安置項目竣工驗收、決算審計和建房成本核定,對各縣區2011年—2014年度竣工項目進行清盤審計,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在集中安置點建成社區服務中心73個,把搬遷群眾納入社區管理,探索組建移民搬遷物業服務公司,優化物業管理服務,促進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市化、農民市民化。
“三個強化”,全力推進移民搬遷。在移民搬遷工作中,強化組織領導、強化督查考評、強化獎懲兌現。全面落實“縣區委書記擔責、縣區長掛帥、常務副縣區長主抓”的強勢推進機制,推動縣區升格組建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機構,明確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嚴格執行市紀委、市委辦、市政府辦、市委組織部、市移民辦“五部門”聯合督查工作制度,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排名、一季度一通報一點評”,逐月在《商洛日報》、廣播電視臺公布縣區進度和排名,實現督促檢查高頻率、全覆蓋、常態化。實行“季度點評、專項視察、年底交賬”的考評研判機制和“紅旗獎勵、黃牌警告、流動管理”的獎懲兌現機制。每季度召開全市移民搬遷安置工作點評會,對考核第一的縣區獎勵500萬元,年度綜合考核加5分,對排名最后的縣區實施黃牌警告并全市通報批評,年度綜合考核扣5分。季度移民搬遷點評會,極大地激發了各縣區抓移民搬遷工作的積極性,形成了“趕學比超”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