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年,白軍洛家有了第一張全家福。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張 萍)從一個自怨自艾的殘疾男孩到能做出一套漂亮衣服的縫紉工,再從心靈手巧的縫紉工到憨厚樸實的修鞋匠,后又轉身為大棚蔬菜的種植者,一份份職業的轉換見證著白軍洛40多年的坎坷艱辛路。他憑借著一份真善美的情感,一股自強不息的韌勁,把日子過的越來越好。
學手藝開啟新人生
44歲的白軍洛是洛南縣城關鎮尖角村人,兩歲半時因事故導致右腿殘疾,彎曲困難且出不上力,肢體的殘疾使白軍洛的童年蒙上了更多的陰影:“看到別的孩子整天蹦蹦跳跳的玩來玩去,我卻連走路都走不穩,每天只好坐在墻根里窮羨慕,后來年齡一天天大了,看著父母每天辛苦的干活,我也幫不了大忙,別提心里那種難受勁兒了。”
慈祥的父親看出了兒子心中的苦悶,湊了些錢將白軍洛送到了石門職中學裁剪,“既然干不了重活,那就學門手藝,有了手藝就不怕養活不了自己。”面對父親的叮囑,白軍洛從那時起似乎看到了生命中的曙光。
“為了讓我把手藝學好,父親那時沒少操心啊,河那邊有個老師傅手藝好,為了能讓我去他那兒當學徒,父親省吃儉用買了些好禮品三番五次的去求,人家才答應了。”如今說起當初學藝,白軍洛對父親仍是滿滿的感激。有了父親的用心,白軍洛在學藝上更不敢有一絲懈怠,裁剪手藝日漸精進。1990年西安服裝廠來洛南縣城招工,白軍洛憑著一身好手藝被順理成章的招了去。
用誠信和善良開店
西安的那個服裝廠當時專門為青海做黃大衣,白軍洛在那里掙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這頓時讓他對今后的生活信心倍增:“雖然我殘疾著,但我對社會也能盡一份力,而且也能賺到錢,我能讓父母過更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西安的服裝廠倒閉,白軍洛只好回家,他在縣城租了個10平方米的小屋,開了一家縫紉店。
白軍洛做事本分,價格實惠,誠信經營,顧客對他都很信任。小店開后沒多長時間,附近的一家金礦聽說了他的手藝,便讓他給做幾十件的廚師工作服,而且一個星期后就要。幾十件衣服一個星期完工,要剪裁、要鎖邊、要縫制、要熨燙,這對白軍洛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既然答應人家了,就算不睡覺我也要趕出來。”白軍洛心里暗下決心。“那一個星期我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晚上也幾乎熬到一兩點,不過好在在約定的時間內把衣服做好了。”說起那次經歷,白軍洛滿臉自豪。
縫紉店是小本經營,白軍洛賺點錢也不容易,但給窮苦人縫補衣服,白軍洛從來不收錢,“縫個衣服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的事情,窮苦人掙錢本來就難,再收他們的錢我心里過意不去。”一年夏天,一個40多歲的人在集市上賣涼粉,結果穿的一條薄褲子被掛破到了腿根兒,白軍洛趕緊把自己的褲子找出一條讓他換上,又給他把褲子補了,分文沒收。小店旁邊剛好就是洛中,一些學生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白軍洛也一直都是免費給縫補。
孝愛創造新生活
2008年,開了11年縫紉店的白軍洛本想擴大店鋪經營,可此時父親得了腦梗,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因市場規劃,租住的店鋪趕上拆遷,白軍洛只好停下了縫紉店的生意,邊照顧生病住院的父親邊干起了修鞋的行當,也好掙點零錢貼補家用。2009年,父親的病稍有起色,但母親的身體也越來越差,為了更好的在家照顧父親,白軍洛放棄了去縣城繼續開店的打算,在家里的一畝地上種植起了大棚蔬菜,由于腿腳不便,白軍洛干起農活比普通人要費勁很多,“因為我蹲不下去,鋪地膜都是花錢雇人鋪的,成本要增加很多,但只要能照顧好二老,掙不掙錢也無所謂。”看到兒子一天如此辛苦,身邊也沒有一個幫襯的人,70多歲的老母親每每說起兒子的境遇心疼的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