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勞力吃飯的行業
隨著城鄉建設大規模啟動,建筑行業對水泥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水泥屬于碳酸鈣磨制燒成的一種硅酸鹽材料,起粘合作用,是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是粉末狀,含有腐蝕性。一袋水泥100斤,20袋一噸。一般建造一座兩層磚混結構的民居需要水泥約40噸。
“干咱們這行,辛苦!現在年輕人很難吃得消,只有像我們這樣上了三四十歲的人啊,才扛得住。”楊軍娃說,搬水泥要的是力氣,因為常年用力抓握水泥袋,如今他們大部分人的手都被水泥袋“割”得傷痕累累了。“這些口子,一到冬天天氣干燥,就會裂開得更大,并且水泥灰塵一跑進去,就讓人覺得一陣陣刺痛。”但夏天太熱,他們工作戴著口罩或面罩,會熱得中暑。“那熱,我們真沒辦法跟你說清楚,反正如果你戴著皮手套或穿著靴子工作,里面的汗都能倒出來。”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他們更喜歡冬天,但又害怕冬天,因冬天大部分工地停工,他們就失業了。我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從他們嫻熟的動作和近于麻木的表情可以看出,搬運水泥是他們賴以維持生計的職業。
年近50的楊軍娃身軀如同一袋滲進水汽的水泥,彎曲、堅硬、毫無規則。“不過,咱們也有自豪的地方,你瞧整個洛南城市建設要用的水泥,絕大部分都是從我們這里送出去的。”楊軍娃稱,洛南每一棟豎起的高樓大廈,可能都要用到他們搬運的水泥。
為了生計而守候
57歲的陶改秀是隊伍中年齡最長的人。大熱的天氣他戴了一頂破帽子,穿了一件黑色的粗布衣,全身上下都沾滿了水泥。“我來這兒尋活都10年了。只要是農忙的時候一過,我就在這兒守著,等活掙錢么。”陶改秀告訴我,他一輩子都沒有成家,家里有一位85歲的老母親和他一起相依為命。“您年紀這么大了,為什么還出來干這么重的活,吃得消不?”我問道。“出來掙下倆錢養活老人,叫我屋里老人過得好些。”陶改秀笑著說,露出已經殘缺不全的牙齒。
張成龍在人群中顯得比較突出。今年40歲出頭的他是人群中最年輕的人,一張娃娃臉笑起來很燦爛。張成龍是附近豐靈村人,家中有父母親、妻子和一個8歲的小女兒。“這水泥活是世上最重、最臟的活,但是沒有辦法還得干呀。我以前也試著去外地打過工,最遠跑到山西運城。但是我上有老下有下,在外頭時屋里經常打電話,不是這事就是那事,都得回來處理。這來來回回一耽擱覺著實在劃不來。”張成龍說,四五年前他發現了這個活,離家近方便照顧家里,“不過到冬天我就出去打一段時間工,為了生活嘛。”水泥廠旁邊的務工群體最多時能達到40多人,大多數人都和陶改秀與張成龍一樣,在照顧家人和務工掙錢之間尋找平衡點。
張成龍說:“自己苦點、累點,能讓家人生活好一點也值得。雖然水泥搬運工的活不好干,但畢竟是在家門口有活干,不需要遠走他鄉打工謀生,想想這些,也就知足了。”
“我們每天早上7點到水泥廠門口等活,來得遲了可能就沒有了。晚上最晚有時候得到半夜12點。跑的地方遠近也說不來,人家車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張成龍告訴我,他們一天的生活非常簡單,為了省錢,他們每天在外面只吃一頓飯,“看見跟前的那個小飯館沒有?一碗面7塊錢,一瓶“九度”3塊錢,再不敢多花了。晚上飯趕回家里吃就行了。”這些就是他們的無限長的工作時間表和無比短的食譜。
透支生命換酬勞
雖然背水泥十分辛苦,勞動強度大,但是勞動報酬少得可憐。“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水泥廠時,一個月好了能掙400塊錢,那時候收入就高得很。”楊軍娃說,“現在給人家背水泥,一天卸10噸,一噸6塊錢,才能掙60塊。運氣好時一天能收入100塊錢,但活時多時少,有時候一天連一分錢都掙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