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圍繞《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開展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美麗中國總體部署,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全面加快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扎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進步。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其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保持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定力不動搖,一以貫之推動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要舉措落地見效。
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是堅持生態優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主動適應生態保護新形勢新要求,聚焦制約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壓實各項工作責任,著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根本好轉。
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有機統一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這要求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統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作為重大原則,堅持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生態保護者權益,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我國生態本底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仍有待深化,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支持重點區域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上,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水平生態保護。
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是堅持人民至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清潔的水、干凈的空氣等生態產品需求十分迫切。我國始終堅守對環境公平理念的追求,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推進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補償機制,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激勵生態保護主體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履行生態保護責任,持之以恒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讓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進入新時代,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同步推進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加快鋪展。
綠色產業轉型加快推進。大力推動新一輪節能降碳行動,制定鋼鐵、煉油、合成氨等7個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2024年,我國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深入實施重點用能單位能效診斷,加強綠證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全國能耗強度比上年降低3.8%,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廢鋼鐵、廢有色金屬資源等回收利用,全年回收利用廢鋼鐵等10種主要再生資源超過4億噸;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3%,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000億立方米以內。
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提高。“三北”工程、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等重點工程加快實施,“十四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國土綠化4.5億畝,治理沙化土地1.05億畝。截至2024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超額完成“十四五”任務。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治理、長江禁漁等重點工程,重點區域地下水位總體保持穩定,四大家魚在長江中游監利斷面卵苗量達禁漁前的6.2倍,江豚種群數量實現止跌回升。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首批設立5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穩定在18%以上。
生態保護補償成效顯著。出臺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推動我國建成世界上投入力度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24年,中央層面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已超過2000億元,全國一半以上森林、草原納入了補償范圍。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建立,24個省份共建立了30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長江、黃河頂層設計逐步完善,“新安江模式”不斷“提檔升級”,推動流域生態保護由“兩兩協商”向“全流域共治”加速轉變。資源環境要素交易市場初步建立,積極探索碳排放權、水權交易新模式。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凝聚共識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方位、全過程落實落細各項政策,強化組織實施保障,凝聚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謀劃實施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做好節能工作。進一步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有效銜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構建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推進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加大先進技術攻關、應用、推廣力度,持續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繼續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推進重點領域節水,強化全鏈條糧食減損,深入開展節糧宣傳引導,糾治餐桌浪費等行為。
統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確定治理單元,聚焦關鍵癥結,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措施,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沙則沙、宜荒則荒,統籌推進“三北”工程、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
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基金。更好發揮生態保護補償的法治效能,統籌考慮生態環境質量、生態保護成本和成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逐步加大補償力度,有效拓展補償領域。研究設立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調動與自然資源利用密切相關企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基金投資帶動作用,拓展補償資金來源,以市場化手段形成生態保護補償良性循環機制。
實施生態綜合補償,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生態綜合補償方式路徑,推動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探索“面上高水平保護、點上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市場化多元化籌資方式為支撐,著力推動重要領域生態資產保值增值,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推動重點區域綠色轉型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