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 張素 高凱)中國官方16日發布首部關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白皮書。記者注意到,白皮書中蘊含有關“3”的三個“密碼”。
“三步走”
白皮書指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1994年啟動建設北斗一號系統,直至2003年發射第三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第二步,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2012年底完成14顆衛星發射組網;第三步,2009年啟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計劃在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后,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我們已順利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對記者說,目前北斗二號保持連續穩定運行,服務區內系統性能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當。
楊長風指出,北斗系統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創造性提出‘先區域、后全球,先有源、后無源’的建設思路,用較短時間形成了覆蓋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并為后續全球系統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謝軍解釋,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采用“無源定位體制”,即用戶不用發射任何信號即可免費獲得衛星信號并實現定位。北斗系統除提供無源定位服務,還可以實現有源測定技術,由用戶把位置報告給指揮中心,便于統一調度。
“三部分”
白皮書指出,北斗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由若干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三種軌道衛星組成混合導航星座。
“混合星座是國際首創。”楊長風說,這種技術體制可以高效構建區域系統,兼顧拓展全球系統,具有高軌衛星多、抗遮擋能力強等特點。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時間同步/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地面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已完成框架網建設,具備為中國境內用戶提供米級、分米級實時定位服務能力。
用戶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模塊、天線等基礎產品,以及終端產品、應用系統與應用服務等。冉承其說,中國已完全實現核心芯片、終端板卡、天線等產品自主可控,并且具備國際先進水平。
“三融合”
伴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發展,作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的北斗系統也體現出“三融合”。
首先是“融網絡”。楊長風說,將重點推動北斗系統與藍牙、寬帶移動互聯網、有限互聯網和衛星通信網等融合,實現“北斗地基增強網+高精度位置服務網+寬帶移動互聯網”互聯互通,使北斗時空信息傳輸更快、位置更精、圖像更清、用法更巧。
其次是“融數據”,實現“北斗系統+高精度遙感數字地圖+導航網格碼+云計算平臺”融合發展。“讓孤立、靜止的北斗時空數據活起來、動起來,提升北斗時空數據應用價值。”他說。
第三是“融終端”。截至2016年4月,應用北斗技術的終端超過2400萬臺,應用北斗作為手機芯片的手機銷量超過1800萬部。僅在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出貨的新款智能手機中,使用北斗芯片的已超過30%。
楊長風認為,手機、平板電腦和可穿戴產品將是未來北斗應用的最大市場,需要重點推動“北斗導航+無線局域網+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一體化芯片研發,打造多功能融合的信息終端產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