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劉亮)“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質生產力”國際研討會19日在北京舉行。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分論壇一“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質生產力—政策與實踐”上,與會人士圍繞科技如何增進民生福祉展開探討。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所長楊萍指出,當前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的速度提升、傳統要素的質量優化、新型要素不斷涌現、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支撐中國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恰逢其時。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當代法治研究院)副教授徐爽表示,技術本身并非目的,其價值在于為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最終要落腳于增進民生福祉上。例如,如今中國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創造大量靈活就業機會。同時,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來大量新技能、高附加值的工作崗位,開辟更廣闊的就業渠道。
然而,在這過程中,也面臨著如何去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挑戰。在徐爽看來,政策制定要更加精準、更有溫度,尤其是要注重普惠性和基礎性,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探索構建適應靈活就業的社保制度,確保勞動者能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魏楚指出,新質生產力需要很多主體參與,這當中最重要的主體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做強、做大,可有效激發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活力。但他也指出,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價值觀引領,要推動科技向善,更多關注老百姓的福祉。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澤楠從實踐層面介紹,新質生產力正在廣西加速落地。例如,當地一家公司開發了一款大模型,可精準預測降雨量,這對農民農業種植而言非常重要。依托該技術,當地藍莓、榴蓮產量實現翻番,果實甜度也有所提升。
從環境治理角度看,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國際法與涉外法學系主任蔣佳妮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回應當前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發展問題和人權保障綜合需求下的重要做法。
蔣佳妮說,如果繼續依靠過去簡單加裝環境保護設備的方式去進行污染物控制,來解決中國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將面臨成本上升壓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目的在于讓新技術與高消費、高排放“脫鉤”,這對于保障公眾健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