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張健翎)近年來,柞水縣創新推行“黨小組攻堅”工作模式,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推動畜牧中心黨支部聚焦“穩產保供、項目建設、科技突破”三大任務,把黨員放在攻堅一線,助推畜牧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柞水縣成立穩產保供攻堅黨小組,以“政策+技術”雙輪驅動,有效破解養殖動力不足、技術短板等難題。政策層面,全面落實生豬穩產保供、肉牛紓困、產業獎補等惠農政策,近年來累計發放補貼1364.98萬元,惠及農戶7200余戶;同時,創新“糧改飼+糞污資源化利用”循環模式,黨員技術小組指導規模場發展優質飼草苜蓿1000畝,降低飼料成本約15%,推動種養結合綠色發展。技術層面,開展“黨員一對一”指導服務,11名技術黨員每人聯系2至3個規模場,年均到場指導10次以上,實現規模場全覆蓋。建成“生豬數字化服務平臺”,黨員業務骨干擔任“云哨兵”,實時監測生產數據、解讀市場供需、發布風險預警,指導5個大型規模場安裝環境智能調控系統,飼養效率提升20%,實現增產降耗雙贏。2024年,全縣生豬出欄14.57萬頭、禽出欄151.6萬只、牛羊出欄2.94萬只,畜禽產值增速位列全市第四,牢牢守住了“菜籃子”安全防線。
針對牛羊布病無疫區創建、庭院經濟發展等重點項目,柞水縣成立項目創建攻堅黨小組,以“責任區+模式創新”破解資金短缺、群眾參與度低等難題。圍繞86項核心指標,成立黨員技術專班,落實檢、消、殺、管、宣“五位一體”防控措施,劃定黨員責任區,開展地毯式監測,累計監測樣本2.1萬份,順利通過省級無疫區建設評估驗收,構筑起嚴密生物安全防線;在庭院經濟方面,打造低山生豬循環、中山林麝特色、高山土蜂生態立體養殖格局,覆蓋80%以上行政村。建成2個特禽產業基地、2大庭院經濟示范區,培育示范戶500余戶,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布局;推行“黨支部+村集體圈舍租賃+企業托管”模式,建成7家養殖企業,設立“黨員擴繁攻堅崗”,林麝存欄年增30%,年產值8442萬元。該模式已在全市推廣,成為鄉村振興的“柞水經驗”。
科技攻關黨小組以“實用技術+示范推廣”破解技術瓶頸。黨小組聚焦養殖戶需求,鉆研生豬“三針保健”“批次化繁育”“精細化管理”等技術,推廣陜南白山羊“三系雜交”技術,改良后羊增重20%以上;同時,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研究,實現變廢為肥、糞污零排放。通過建立4個科技示范基地,帶動25個規模場應用新技術,轉化科技成果2項,增收15%以上;依托“陜西智慧動監”平臺,實現“生產—銷售”全程“秒響應”,技術咨詢、產品溯源等服務即時解決,實用技術推廣率達100%。截至目前,全縣畜禽繁育效率提升25%,存活率提高至92%以上,產業效益顯著增強。
通過“黨小組攻堅”模式,柞水縣實現了產業、品牌、隊伍三個提升:2024年畜禽產值增長2.8%,關鍵指標超額完成;獲評省級“人畜共患病先進單位”、市級“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培養黨員骨干4名,形成“黨員帶頭、群眾跟進”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