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亮
“老婆,跟你說件事,我請纓去支援西安了。”
那頭沉默十幾秒后,電話掛斷了。
2021年7月,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孫超就沒在家陪過妻子和孩子。他3次參與南京市的全民核酸檢測,之后又連續40多天封閉在隔離點為病人服務。2021年10月19日,他又來到商洛市山陽縣支醫,原想著今年1月19日回家,這時西安市又暴發疫情,他又做出了去支援西安的決定,妻子哪能不生氣。
孫超手握電話,內心十分愧疚。他來商洛后,教育兩個孩子、照顧老人的重擔都交給了妻子。妻子也是一名醫生,工作十分忙碌,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怎么就沒為她考慮過。
孫超正想著,手機震了一下。“做好防護,照顧好自己!”妻子發來微信叮囑他。
瞬間,孫超的眼眶濕潤了,被妻子的理解深深感動。
今年39歲的孫超是南京市六合區龍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主治醫師。2021年10月19日,他響應東西部對口協作政策號召,隨同“三支人才”隊伍跨越千里來到山陽縣高壩店鎮衛生院開展為期3個月的支醫服務。
剛一到,孫超就全身心投入衛生院的日常工作中。診治病人、開展健康講座、給村醫講課、到法官鎮義診、在高速路口參與疫情防控……兩個月間,孫超把自己當作衛生院的一員,認真負責地參與每一項工作,最大化地利用時間將積累下的醫學經驗奉獻給老百姓。
“我來山陽支醫時,老婆就很支持我。她也是一名醫生,期望我能履行一名醫生的責任。”孫超說,“作為一個男兒,關鍵時刻就要挺身而出。”后來,在和妻子的聊天中,他才知道妻子一方面是怪他提前沒商量,一方面是想著他1月19日肯定回不去了,疫情即使很快結束,也會有一段時間隔離期,回來的日期是個未知數。
2021年12月20日,孫超作為山陽縣支援西安醫療隊的一員前往西安。
出發前夕,六合區衛健委的領導給孫超發來微信:“做好防護,平安歸來。”
當天下午7時許,孫超一行60人到達西安市鄠邑區中醫醫院,簡單吃點晚飯后,便接到核酸采集任務,他們放下行李,迅速集合,一直忙到晚上12點。第二天早上8點集合,又去了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全體師生采集核酸。
之后的四五天時間,孫超去了鄠邑區玉蟬街道,為群眾進行核酸采樣。為了減少老百姓等待時間,他們當天去的28人分成了9組,每組3人。根據之前在南京的經驗,孫超建議組員分工協作,一個負責信息登記,一個負責采集核酸,一個負責醫廢處置,以提高采樣效率。對此,大家都認同。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讓老百姓縮短等待時間,這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孫超說。
2021年12月25日,西安突降大雪,在南京生長的他很少經歷過寒冷的天氣。因為要穿防護服,衣服不能穿太厚,孫超和隊友們在戶外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手凍得通紅,腿凍得直打哆嗦。
“大家沒有一絲怨言,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堅持著,包括很多女醫生,再怎么冷怎么發抖,大家都沒有想過要退縮,真的非常感動,也非常敬佩!”孫超說。
2021年12月31日是大家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天,幾乎是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一上車,大家就像散了架似的,沒有一絲力氣,手已麻木。還有一次,在凌晨5點,群里發通知:五點半集合,有緊急任務。大家早飯都沒顧上吃,坐車2個多小時,到雁塔區采集核酸。
“一聽說去雁塔區,心里還是不自覺地咯噔了一下。但當一下車,看到很多‘大白’在有條不紊地忙著手頭的事,內心一下子就平靜下來。”孫超說。
如今,到西安已經20多天了。這些天里,孫超養成了很多習慣:早飯不喝水,中午不吃飯,電話一響就伸手拿衣服,做夢手都在動。這些天,他也收獲了許多感動:領導和同事頻繁地問候,同伴們帶病上“戰場”的堅持,老百姓感恩的話語,共同戰“疫”的情誼。
“前兩天,我對老婆說,過年不一定能回去了,疫情結束后還要隔離。老婆說,沒關系,她會照顧好家里……”但是電話那頭,傳來一陣哽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