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云

鄒龍正在做手術

趙冬麗在進行疑難病例現場講解

潘僑在做冠脈介入手術
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今年中國醫師節的主題是“百年華誕同筑夢,醫者擔當踐初心”。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我市3家醫院,對3名醫務工作者進行采訪,近距離感受他們“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
值此中國醫師節之際,讓我們一起向廣大醫務工作者致敬!
鄒龍 一句誓言就是一生堅守
8月10日下午4點,市中心醫院消化道內窺鏡室,一臺結腸息肉切除手術正在進行。
患者連日腹瀉不止,消化內科主任鄒龍在電子結腸鏡下為其做了仔細排查,發現腸道內有多個息肉。考慮到患者有肝病史,在了解其血常規、凝血功能,征詢本人及家屬意見后,鄒龍當即決定對息肉進行切除。
緊盯電子屏幕,從盲腸開始搜索、定位,根據息肉的狀況不時變換切除器械。為防止患者精神緊張導致腸痙攣,鄒龍和護士不時安慰患者“這個不疼的”“全身放松”……一場手術下來,旁觀者還未卸下緊張,鄒龍又投入到下一臺手術當中。
等全部結束,已是晚上7點。在記者親歷的3個小時,鄒龍做了兩個胃腸鏡檢查、3臺手術,中間幾乎沒有停歇。
這類手術,鄒龍可以說是駕輕就熟。而在數年前,技術和設備較為落后,一旦操作不當,很可能出現穿孔、出血等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性命。
“以前,一些高難度的手術還要請西安的專家指導。”鄒龍說,為改變這一局面,醫院格外注重對科室人才的培養,加大對醫療設備的投入,經常派骨干醫生外出學習。
2013年,是個分水嶺。消化內科獨立分科,下轄內鏡室,“分工更加精細,就能集中時間和精力研究專業領域。”鄒龍坦言,第一次獨立完成食管靜脈曲張套扎手術時很緊張,拿儀器的手都在發抖,必須深呼吸才能緩解,結果卻出乎意料的成功。
數十年間,鄒龍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一個毛頭小伙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科室主任,他對行業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
醫學知識更新換代很快,疾病也是千變萬化,鄒龍說:“作為一名優秀的專科醫師,要具備過硬的內科功底。要鉆研本專業,還要熟悉解剖學、病理學等其他學科。一句話,既要當好專科醫師,又要具備全科醫師的素質。”
與此同時,術前評估也很重要,“手術是否安全、能否成功,關鍵在評估。”要評估患者的病情、家庭狀況,評估手術的難度、風險及效果,評估自己應對意外狀況的能力以及器械設備、兄弟科室是否到位等。
“除人類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是醫學生誓詞中的一句,鄒龍謹記。
從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畢業,在一線工作20年,鄒龍目睹了疾病、死亡給每個病人、每個家庭帶來的災難。病倒一個人,塌下一個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鄒龍清醒地認識到用科學的方法、專業的技能幫助患者驅除病魔、解除痛苦、挽救生命,才是醫生存在的意義。
在這樣的信念下,苦和累都有了價值。
一臺手術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很多同事因此患上靜脈曲張,鄒龍卻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在手術臺上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在醫院,生離死別是常態,當病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醫生身上,把醫生當作救命稻草時,往往會讓醫生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但當做完一臺手術,挽救了一個生命時,巨大的成就感就會淹沒一切不好的情緒。就如鄒龍所說:“很興奮,雖然身體疲憊,但心里輕松。”
幾年前,鄒龍接診了一名40多歲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經檢查發現是肝硬化,家屬聽到很懷疑,不愿接受這個結果。在手術治療中,病人因病情嚴重,煩躁不安且不停吼叫,還出現昏迷等情況,家屬當場就翻臉了,警告鄒龍:“如果有意外,就上法院告你!”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下,鄒龍還是成功做完了手術。
出院前,病人家屬向鄒龍真誠的道歉,感謝他救了家人的命。這類事情并不少見,老百姓一直叫他們“白衣戰士”,而患者和醫生能站在同一戰線,共同為治療疾病、挽救生命作出努力。
執行任務一走數月,對醫生來說是常事。無法兼顧家庭,雖然心存內疚,但“同事們都一樣,我又怎能抱怨?”無論何時,病人依然排在第一位。
惡性腫瘤排名前十位中,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占到五位,尤其是中晚期的病變,生存率不容樂觀。這就要求醫生把工作重心從“治”轉移到“防”,怎么防?其實就是要早診早治。為了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診治水平,鄒龍和團隊先后到解放軍301醫院消化內科及內鏡診療中心、西安交大一附院腫瘤內科、南京鼓樓醫院內鏡中心進修學習。自2018年起,共發現消化道早癌120多例,完成早癌手術50多例。
“希望早癌防治的理念能在人群中普及,我們也會盡力提高醫療技術與服務水平,為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鄒龍說。
趙冬麗 探“雷”40年
中等個頭,短發,眼神平和,說話不急不緩。
這是記者對市中醫醫院黨委委員、超聲影像學醫生趙冬麗的大體印象。
超聲科醫生,既不治病,也不開藥,卻在疾病預防和排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黨員,在40年的從醫經歷中,趙冬麗始終兢兢業業、刻苦鉆研,為成千上萬名患者查驗病情,為不計其數的胎兒保駕護航。
右手抓探頭,左手打鍵盤,腳踏采集開關,雙眼盯緊屏幕,這是趙冬麗的工作日常。
“那會兒科室人少,一個人頂幾個人用。”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讓趙冬麗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病,因拖延太久只得做手術。尚在術后恢復期,聽說同事忙得不可開交,想著排隊等待的患者,趙冬麗坐立難安,主動要求返崗。
嚴重透支的身體不斷拉響警報。一次,正在給病人做超聲檢查的趙冬麗,突然站立不穩、額頭滾燙,同事趕忙把她送往急診。原來,她感冒發燒有好幾天了,但是工作忙一直沒管。沒多久,在上班途中,趙冬麗又不慎崴了腳,傷到了筋骨。“領導和同志們都關心我,勸我多休息,我也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但接到患者的預約電話時,又坐不住了。”趙冬麗說,患者選擇她,是對她最大的信賴,她再一次放棄休息,打著石膏、坐著輪椅按時上班為病人做檢查。
短短半年,三次住院、兩次手術,錯位的頸椎椎體壓迫神經,疼得她夜不能寐,但看到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時,趙冬麗又深感欣慰。
作為一名醫生,每天看到的是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容,聽到的是呻吟聲、啼哭聲,感受到的是煩惱、焦躁。在這種高壓環境下,醫生的耐心顯得格外重要。
“去年,我接診了一位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病人和家屬因巨大的精神壓力對診斷產生了質疑,對超聲診斷報告和治療方案上的每一句話都要問個清楚、明白,既要問清是什么,還要了解為什么。甚至還把醫生、護士說的每一句話都用本子記下來,搞得氣氛十分緊張。”面對這類情況,趙冬麗沒有回避,再忙再累,她都耐下性子詳細解答,直到病人消除疑慮,滿意而歸。
“醫生的真誠和耐心,是病人戰勝疾病的重要精神力量。”趙冬麗說,醫生每天要面對大量的病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病人的恐懼和擔憂,他們感同身受。
說起認真,趙冬麗自嘲她是有名的“認死理”“死腦筋”,遇到哪怕一點疑惑,也從不放過,必須搞清楚、弄明白。
有次,醫院接收到一位腹腔巨大脂肪瘤患者,這種病例十分罕見。病人來找趙冬麗時,已經輾轉了好幾家醫院。經綜合分析,趙冬麗診斷病人腹腔有巨大小葉狀腫塊,存在脂肪瘤的可能。后經省上專家會診,證實了她的檢查結果,并對診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在超聲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最忌諱“看圖識病”。這就要求超聲醫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知識和診斷經驗。這些年來,趙冬麗沒有停止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在臨床實踐中,她大膽探索、謹慎思考,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疑難病例的診斷。擔任科室主任后,趙冬麗從制度建設抓起,使科室管理步入規范化、科學化正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對各種工作,她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影響和帶動著其他同事。連續12年,被市中醫醫院評為先進科室主任、優秀管理干部;2009年,被省衛生廳、省科文衛工會授予醫德標兵稱號;2010年,被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榮譽稱號;201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商洛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潘僑“支援””商洛的外派醫生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臟病院CCU主任、醫學博士、中山大學碩士生導師……這樣不凡的履歷,按說有很多選擇。然而,今年年初原單位交給潘僑一個新任務:擔任新落成的商洛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臟病院院長,幫助當地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潘僑沒有猶豫,只身一人來到商洛這座小城。
3月22日,潘僑一到商洛,就馬不停蹄地趕到商洛第二人民醫院(商洛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前身),這么做有她的道理:“帶領一個團隊,必須先了解它的歷史,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
開診前夕,潘僑一整天耗在空蕩蕩的綜合樓里,指導醫療設備的安裝、使用,滴水未進。半夜12點她還在清掃垃圾,新同事們訝異了:這個白白凈凈從大城市來的業界專家怎么一點架子都沒有?
醫院剛建起,一切尚在摸索階段。潘僑一方面幫助完善相關制度,更重要的是帶領40多人的團隊,在心內科領域開疆拓土,開展新業務。“心血管類疾病發病快,黃金搶救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為了突破技術瓶頸,讓當地群眾不用出市,就能第一時間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潘僑堅持每周科內培訓一次,傳授最前沿的專業知識,討論分析典型疑難病例。
8月14日一早,原定的采訪被一個急診手術打亂,記者在手術室外隔著玻璃見到了潘僑,里面的情況并不完全清楚,但能感受到那種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緊張氣氛。手術時間比預想的要快,只用了40分鐘。
“病人50歲,前天晚上喝了點酒,今早在建筑工地干活時突發胸疼,送到急診一查是急性心梗,引發了室顫,當時情況十分危險。”潘僑說,接到急診科電話,他們立即組織會診,為病人做了血栓抽吸術。術后,潘僑又細心叮嚀病人在飲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項。
“醫學的魅力在于它一直在更新換代,而醫學的兇險之處,永遠有你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現意外,腦子得永遠繃著一根弦,不能掉以輕心。”潘僑說,病人發病前的經歷、術后的調養對病情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而個性化治療、對病人進行人文關懷是現在醫學的發展趨勢。
每次做完手術,潘僑都有一個習慣:把所做的檢查全部梳理一遍,從中查找漏洞,看能否在技術上更精進。
心內科主治醫師劉景琦說:“潘院長從大醫院帶來了先進的理念,醫術也特別高明,已經帶著我們做了60多例冠脈介入手術。”
中午12點多,一個急診電話又打斷了我們的談話。“也是一個患有急性心梗的病人,正在往醫院送。”潘僑抱歉地說。這種突發狀況她早已習慣,有個名叫《花木蘭》的電影,她和丈夫3次去影院都沒看完,都是中途接到了手術電話。
匆忙吃了幾口飯,潘僑又去了手術室。這個七夕,她注定要在手術臺上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