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我在朝鮮戰場打了5年仗,我們一個班就犧牲了17人,最后和我一塊回國的只剩下4人……”4月8日,在商州區沙河子鎮王山底村四組一個普通的農家院里,志愿軍老英雄任連生講到他和戰友們在抗美援朝戰場出生入死的戰斗經歷,忍不住流出了眼淚,多次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1932年5月,任連生出生于商縣張村鄉王山底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家里有6口人,在舊社會受盡了剝削和壓迫。他自幼愛聽革命故事,打心底里熱愛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為新中國貢獻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們家參加了互助組,基本上有了生活保障。
1951年1月,任連生聽了征集志愿軍入朝保家衛國的宣傳動員后,非常激動,和村里的伙伴任鐵牛、任福勝、董保娃一起到鄉政府報了名。鄉上和大隊組織群眾敲鑼打鼓地把他們送到縣城,隨后他們乘車到達西安,穿上了軍裝,到咸陽進行了1個月的軍事訓練,主要練習步槍射擊和拼刺刀。訓練結束后,部隊開到吉林,又經過1個月的戰前軍事訓練,于1951年3月開赴朝鮮作戰。
1951年3月至5月,任連生任志愿軍部隊“商縣獨立營戰士”。1951年6月至1955年1月,任連生因作戰勇敢擔任志愿軍湘江部隊副班長,1955年2月至1956年3月任班長。任連生所在部隊主要承擔后勤保障,運送糧食、武器、彈藥等。他們團駐扎在朝鮮四方市,既負責保衛志愿軍倉庫安全,同時又是裝卸工。糧食有50公斤和100公斤兩種袋子,都靠人力裝卸。任連生開始只能扛動50公斤的糧食或武器裝備,經過五六天鍛煉,他能輕而易舉地扛起100公斤的物品,一路小跑裝上大車。
裝運糧食和武器的時候,隨時都面臨著敵機的轟炸和襲擊,但任連生和戰友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經常冒著槍林彈雨搶運糧食和武器,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保障了作戰部隊的給養。
任連生所在的班沒有房子也沒有帳篷,他們或者在斜坡上挖個山洞,住在山洞里,或者就睡在雪地里。令戰士們高興的是,喀秋莎炮彈的彈殼有兩米長、60多厘米粗,他們常常一人睡一個喀秋莎彈殼,比睡在雪地里強多了。餓了,他們吃的是炒面、炒米,渴了只能喝雪水。看到朝鮮鄉親沒有吃的,任連生很是同情,常常將自己的炒面送給他們。
因為敵機不分晝夜地轟炸,守衛倉庫的戰友幾乎每天都有犧牲。一天,任連生扛著一麻袋100公斤的糧食剛離開運糧車,敵人的一顆炸彈就在身后爆炸了,車旁正在卸糧食的3名戰友光榮犧牲,他被麻袋壓在彈坑里,幸運地躲過了一劫。任連生所在的班共有21人,先后有17名戰士在保衛倉庫的戰斗中遭遇敵機轟炸而犧牲,到最后只剩下他和3名志愿軍戰士。
1956年3月,任連生從朝鮮回國復員,被安排在商縣林業局工作。由于當時經濟困難,任連生在大荊林業站工作期間經常挨餓,干了3年后,他選擇回家種地,隨后成了家。他在朝鮮作戰期間多次立功受獎,但遺憾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因家庭生活困難,家人將幾枚獎章賣給了收古玩的人。
任連生只上過識字班和夜校,到部隊后學習了一些文化知識。他愛黨愛國,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對生活始終充滿信心。20世紀70至80年代,他配合縣文化館老師編寫曲藝節目,由他主創的戲曲《爭把杖》《養豬》以農村的人和事為原型,歌頌真善美,批判假丑惡,深受群眾喜愛,還參加了縣上和地區的會演。他還參加演出了革命現代戲《開門紅》等,到商縣、洛南、丹鳳、山陽等地巡回演出。每次演出回來,他都把自己的演出費全部交給大隊,給戲班子買道具、戲服。受任連生的影響,他的兒子任書勛也應征入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多次立功,后轉業到地方工作。
2019年,商州區民政局專程給任連生老人送來了建國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在朝鮮作戰期間,由于氣候寒冷,而且經常睡在雪地里,任連生落下了老寒腿和胃病,長期用藥治療。隨著年事漸高,任連生又患了腦梗等多種疾病,但他一直樂觀堅強,在子女的悉心照看下,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采訪時,老人對記者說:“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好,再也不怕美帝國主義欺負了,年輕一代要學好黨史、國史,好好努力,為國家多作貢獻,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