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鑫 肖云
一腔熱血灑保安——探訪唐澍烈士犧牲地
5月的碾子溝,山林蒼翠,鳥兒啁啾。沿溝口往進走一公里左右,就是唐澍烈士的犧牲地。一塊刻有“唐澍同志殉節(jié)處”的黑色石碑,掩映在水泥路旁的濃蔭處,歷經風雨剝蝕,碑身已有些殘舊,但石碑旁的鮮花和“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奮進商洛”的紅色橫幅,分外鮮亮奪目。
唐澍是當年震驚全國的渭華起義中西北工農革命軍的總司令,曾兩次進入商洛,從事革命活動。
1903年,唐澍出生于河北省易縣南賈莊(今徐水縣)一戶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軍事指揮員、開拓西北武裝斗爭的先鋒戰(zhàn)士。
1928年5月,中共陜西省委決定調許權中旅參加渭華起義,西北工農革命軍應運而生,唐澍任總司令,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隊和赤衛(wèi)隊、騎兵隊共1000多人,直奔華縣高塘鎮(zhèn),發(fā)動群眾攻打地主武裝,截獲國民政府輜重物資。國民黨政府調集大量兵力,在當地民團的配合下,接連三次發(fā)動進攻。1928年6月25日,為保存革命力量,唐澍率領革命軍翻山越嶺來到洛南縣兩岔河(今洛源)一帶,繼續(xù)堅持革命斗爭。他們一方面宣傳工農革命軍的政治主張和革命道理,一方面率領部隊開展打土豪、救窮人運動,深得群眾信任和擁護。在洛源街召開的追悼渭華起義死難烈士大會上,唐澍講道:“革命并非一帆風順,難免犧牲和失敗,雖然我們撤離了渭華地區(qū),但我們還有300多人,還可以作戰(zhàn),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血戰(zhàn)到底,決不能半途而廢。”
1928年6月30日,駐守在保安鎮(zhèn)的第一大隊突遭軍閥李虎臣部四個殘旅的包圍,唐澍親自率領3個班近百人星夜馳援保安,不料剛到保安街雷家院,便遭到敵兵包圍,唐澍急令鄭殿華帶六中隊搶占金臺山一制高點阻擊敵人,掩護部隊作戰(zhàn),自己則帶部隊沖入陣地。戰(zhàn)斗異常激烈,從7月1日拂曉一直戰(zhàn)斗到早飯前后,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唐澍帶6名戰(zhàn)士撤往碾子溝方向時,遭民團截擊,到唐嶺時身邊僅剩警衛(wèi)員許天潔一人。敵人將他倆團團圍住,并瘋狂叫囂“抓活的”。在生死關頭,唐澍臨危不懼,怒罵:“龜孫子來吧!”這時,一粒子彈射中許天潔的右手,唐澍令其臥倒,自己舉槍向敵人射擊,卻不幸腹部中彈。待彈盡糧絕時,許天潔看見唐澍的頸、胸部多處中彈,倒在血泊中,壯烈犧牲,年僅25歲。嗜血成性的敵人把唐澍的頭顱割下來,掛在洛南縣西城門示眾。群眾看見后,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將唐澍的頭顱取下掩埋,遺體則由農民余善伯、余善歧、余善有、黨金同等人埋在了保安鎮(zhèn)唐嶺的栲樹梁上。

洛南縣政協文史專員、保安鎮(zhèn)司法所所長祝善智告訴記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洛南縣人民政府在唐澍犧牲地立碑,將其列為革命遺址和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地區(qū)行政公署在商洛烈士陵園為唐澍建墓立碑,1991年4月5日,隆重舉行了唐澍遇難63周年紀念大會暨烈士遺骨安放儀式。2014年清明節(jié),徐水縣賈莊村兩委會干部來到洛南,在唐澍烈士的墓前舉行祭奠活動,后將遺骨遷回家鄉(xiāng)安葬。
在保安鎮(zhèn)一帶,提及唐澍的英雄事跡,幾乎無人不知。72歲的老人周現華說,每年春節(jié)、清明都有很多前來祭奠的人。離唐澍犧牲地最近的農戶劉勤娃,30多年如一日義務守護烈士墓。如今,老人已去世3年,他的老伴和兒子又接過了這項光榮的任務。
141頁手稿記錄保安變遷
141頁手寫稿,從古鎮(zhèn)景觀、文化呈現,到商業(yè)經濟、農業(yè)發(fā)展……詳細講述了新中國成立至今洛南縣保安鎮(zhèn)的歷史變遷。這個名為《古今保安》手稿的記錄者,是今年76歲的老人董太安。
董太安是保安鎮(zhèn)倉圣社區(qū)八組村民,小時并沒有念多少書,但他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飽含深情。2017年,董太安找了幾個學生作業(yè)本,開始一字一句寫下對保安的一些記憶。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為了還原真實歷史面貌,董太安努力地回想,寫得投入時,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咳嗽個不停,就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兩年。“不寫這個吧,怕以后沒人知道了,把保安的歷史遺失了。”
“保安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陜南的旱碼頭、中藥材集散地,山外的東西運回來,山里的特產送出去,必須經過這里。以前,這兒可是洛南的四大名鎮(zhèn)之一呢。”說起保安,董太安語氣里滿是自豪。

在董太安的印象里,新中國成立之后,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掛國旗,到處一片紅,群眾自發(fā)地扭秧歌、唱大戲,呈現出一派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到了1959—1961年的困難時期,許多人家到了春荒時就沒啥吃,晚上還得睡“溜光席”(意思是沒有褥子)。為了糊口,一些人把木椽扛出山外換點糧食,通常10—12個木椽算一架,力氣大的人扛一架,抄山間小道日夜兼程,走兩三天才能到西安。“我爺爺以前有保安最大的錢莊,家底還算豐厚,母親常把糧食拿去接濟別人。”
后來,土地分到戶了,農民有了土地,日子過得富裕起來。一到農歷二、五、八保安逢集,從東頭到西頭,擺攤的就有100多個,連永豐、洛源甚至商州腰市的人都來趕集,商店、飯店人都是滿的。“還有四川的販子挑著燈草、香火來賣,因為路上耽擱太久,趕到時他們還穿著短袖,凍得不行。”集市上賣啥的都有,當地人還編了個順口溜:“西安的絲綢鳳翔的酒,臨潼的石榴商南的姜,銅川的大蔥彬州的梨,許昌燒煙成都醬……”
董太安告訴記者,早先他在潼關的金礦上做飯,老板對他特別好,工資也能糊口,之后又到運城、華縣,在建筑工地上帶民工。2014年,在鎮(zhèn)上的統一規(guī)劃下,董太安一家蓋起了兩層樓房,國家對他也很照顧,一年給幾千塊錢的低保、養(yǎng)老、高齡補貼,孩子們也很孝順,現在基本上不差錢。“早上喝碗豆腐腦、吃個油餅,轉一轉、諞一諞,吃得美,玩得美,真是享福呢。”董太安感慨地說,“生在中國是福,中國最偉大,感謝共產黨!”
全域旅游迎客來
辛丑年谷雨祭祀漢字始祖?zhèn)}頡典禮已過去一個多月,提及當時的盛況,洛南縣保安鎮(zhèn)群眾依然津津樂道。
“從4月20日至5月4日,持續(xù)了半個月,游客一直很多。街道兩邊賣東西搭的帳篷,從這頭擺到那頭,跟逢集一樣。”今年61歲的祝春花在保安鎮(zhèn)移民新街開了17年超市,規(guī)模由小變大,貨品種類由少變多,尤其是倉頡廣場、文博館修建完善之后,她的生意越做越紅火,這次谷雨祭祀期間,她的超市平均每天進賬3000多元。
和祝春花同在一個街區(qū)的李小勇,這次也賺了個盆滿缽滿。李小勇原是做紅白喜事宴席的廚子,隨著這幾年游客越來越多,他和外甥李亞杰順勢辦起了農家樂,以燒烤和紙包魚為主。為提高菜品質量,吸引更多的客人,李亞杰還專門去省城跟專業(yè)的燒烤師傅學了2年。“新店在谷雨前開業(yè),生意相當好,頭一個月就掙了四五萬元。”李小勇說。
而這,正是保安鎮(zhèn)大力推進文旅融合、著力發(fā)展全域旅游給群眾帶來的紅利。近年來,保安鎮(zhèn)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倉頡傳說”,融合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確定了“一點突破、多點支撐”的旅游開發(fā)思路,即以倉頡文化博覽館及文化廣場為核心突破,同步啟動倉頡造字遺址群、洛惠渠、唐澍殉節(jié)處、北斗導航基地、祠堂和古民居、洛河等文化生態(tài)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與此同時,洛南縣以創(chuàng)建倉頡小鎮(zhèn)旅游景區(qū)為契機,先后投資20億元對景區(qū)進行提升建設,持續(xù)推進倉頡造字品牌培育,積極拓展文化博覽、國學培訓、紅色教育、影視演藝、康養(yǎng)體驗等項目。

其中,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fā)是保安鎮(zhèn)旅游事業(yè)的一個重點發(fā)展方向。洛南縣史志辦退休干部高永平曾寫過一篇調研文章《保護開發(fā)紅色文化推進洛南突破發(fā)展》,建議在西北工農革命軍保安戰(zhàn)斗舊址修建“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唐澍紀念館”,而今,這個愿景即將成為現實。5月14日,記者在保安鎮(zhèn)碾子溝唐澍犧牲地采訪時發(fā)現,進溝的路已被藍色擋板圍起一大半,聽縣政協文史專員、保安鎮(zhèn)司法所所長祝善智說,目前,鎮(zhèn)上已著手開始征地拆遷工作,準備在遺址上修建唐澍紀念館,將紅色文化、生態(tài)文化和古跡文化結合起來,進行立體化、活性化呈現,打造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地、觀光體驗地。
祝善智告訴記者,針對旅游開發(fā),鎮(zhèn)上提出了“八游”思路,即依托倉圣湖沿線美麗風景打造山水生態(tài)游,依托倉頡造字遺址打造人文歷史游,依托唐澍、劉志丹等革命先烈活動遺址打造紅色尋跡游,依托水產養(yǎng)殖、鄉(xiāng)村垂釣、農家田園開發(fā)打造鄉(xiāng)村農家游,依托涼爽濕潤氣候打造避暑休閑游,依托北斗衛(wèi)星地面監(jiān)測站打造科技文化游,依托倉圣湖現代農業(yè)生態(tài)園打造觀光農業(yè)游,依托靈龜負書地、河圖洛書源打造藝苑采風游,全方位打造保安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發(fā)展新格局。
記者手記
坐落在秦嶺東段南麓的洛南縣保安鎮(zhèn),雖然節(jié)氣已經過了立夏,但空氣中仍然彌漫著槐花的清甜,加上山坡上忙著耕種的村民,還是一幅春天的景象。
5月14日,天氣陰沉,我們駕車去保安鎮(zhèn)采訪時,洛灞路保安段正在施工,需要從河床上的便道行駛。為減輕顛簸,我們緩慢行駛了近半個小時,于中午11時到達保安鎮(zhèn)。與帶路的工作人員會面后,我們立刻出發(fā),第一站前往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軍事指揮員、開拓西北武裝斗爭的唐澍烈士犧牲地。走過濕滑的村道,我們來到一塊黑色的石碑前,碑上紅色的大字“唐澍同志殉節(jié)處”格外醒目,讓我們肅然起敬。
走出大山,我們第二站來到位于保安鎮(zhèn)水街旁的倉頡小鎮(zhèn)旅游景區(qū)。在倉頡文化博覽館,我們了解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倉頡傳說”的動人故事,理解了倉頡在洛南首創(chuàng)的28個漢字的準確含義。在不同的展館內行走,我們好似在時空中穿梭,親眼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起源,感受到了保安的歷史人文之美。
最后,通過無人機鳥瞰保安鎮(zhèn)全貌。將倉頡文化博覽館及文化廣場包裹在中央的易地搬遷新城鎮(zhèn)建筑物群整齊劃一,背靠青山,與號稱“人工天河”的洛惠渠隔河相望,已經成為保安鎮(zhèn)新的焦點。
我們相信,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倉頡傳說”,融合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遵循“一點突破、多點支撐”的旅游開發(fā)思路,保安鎮(zhèn)將迎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