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精準發力
“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本報訊(溫振友)“十三五”以來,商洛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中心、服務大局、精準發力,科技創新工作成效顯著。
在科技創新政策完善上,先后制定出臺了《創新型商洛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實施方案》等,柞水國家級、山陽省級“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建設扎實推進,商州、丹鳳通過省級“創新型示范縣區”評估,洛南、商南、山陽、鎮安通過“創新型縣區試點縣”評估。
在科技研發能力上,聚焦商洛主導產業發展和重大民生急需,編制了“一市一策”“一縣一策”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組織申報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609項,立項408項,申請資金1.43億元,其中實施重大重點科技專項38項,申請資金9160多萬元;先后完成了“柞水木耳綠色生產技術集成和示范”“食用菌扶貧車間現代工廠化生產示范與推廣”等重大關鍵技術45項。
在創新主體培育上,按照“階梯式”培育思路,組織開展科技型企業“百人包百企”服務活動,通過資金、技術、稅費減負等傾斜,全市累計注冊科技型企業231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5家,培育認定瞪羚企業26家。
在創新平臺打造上,先后建成商洛、山陽2個省級高新區,商洛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進入審批階段,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及7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相繼建成,實現了全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縣區全覆蓋;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2個、眾創空間9家、星創天地15家、省級科技示范鎮2個,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6個,縣域創新試驗示范站3家以及商洛和山陽、柞水3個科技資源統籌中心。
在促進成果轉化上,全市144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結盟搭建產學研平臺,對接科技需求項目166項;培育科技成果140項,評定市級科技獎87項,登記科技成果10項,獲省科技進步獎6項;建成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家,實施“兩步法釩鋁合金生產工藝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2項,實現產值2億元,完成技術交易合同登記118項,成交額6.6億元,專利申請6269件,授權2526件。
在人才作用發揮上,以“科技人才+基地+貧困戶”“科技特派員+黨支部”等形式,大力發展脫貧產業,先后建起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點300個,實施科技開發項目540多項,引進新品種500多項,推廣新技術460項,培訓農民骨干6萬多人次,服務農民14.35萬戶,科技特派員駐點村農民人均收入增幅達10%以上;“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商洛模式”,受到科技部高度評價,市科技局先后被授予“陜西省科技特派員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榮譽稱號。
在科技合作與交流上,持續深化寧商協作,與南京市科技局合作征集10個科技產業項目,并建成蘇陜科技扶貧協作示范推廣基地1個;持續深化校地合作與商洛學院、青海大學建立人才聯絡站,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成立商洛資環工研院和地大知識產權轉移商洛分中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建商洛核桃研究所和核桃板栗試驗示范站;組織在西安開展2020年金秋季生物醫藥產業專題招商推介會,簽約14個生物醫藥產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