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閆浩 李怡卿 王展)今年以來,商州區緊盯安居才能樂業目標,精準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管理工作,使搬遷安置同產業發展、就業安排、社區管理緊密融合,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商州區通過“基地+貧困村+貧困戶”模式,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真正將貧困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達到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全區統籌各級財政扶貧資金2.16億元,建成牧護關、腰市、楊斜、夜村食用菌產業強鎮4個,種植基地100個,注冊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41家;累計發展食用菌8000多萬袋(瓶),采取“認領+認勞”“自主經營”模式,帶動1.57萬戶貧困群眾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時,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全區種植菊芋4.5萬畝,帶動1.4萬戶貧困群眾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采取“集中式+村級電站”的模式,投資5.5億元建成光伏電站60個62.7兆瓦,帶動2.05萬戶貧困群眾戶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基本實現貧困戶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為解決搬遷貧困群眾就業問題,投資3.5億元建設的商州區產業脫貧示范園,目前已有商洛康利華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商洛薛和巷電訊元件有限公司等5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園區,帶動就業近800人,年可新增工業產值7.3億元;隨著招商企業的全部入駐和社區工廠的全面建成,園區內帶動就業人數將達到2000人以上,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以上。先后引進陜西商鶴開泰通訊電子有限公司、商洛鑫康融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搬遷點興建社區工廠,讓搬遷群眾過上“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新生活,實現“一人進廠、全家脫貧,當年進廠、當年脫貧,穩定就業、穩定脫貧”的目標。目前培育認定就業扶貧基地33家,社區工廠32家,帶動就業7069人。狠抓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和自主創業,全區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4.77萬人次,自主創業469人,開發各類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7173個;開展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1.2萬人,就業創業培訓10324人,實現缺技術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及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
“十三五”時期,商州區全面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45個,8824戶33844人安置任務全面完成;集中安置點供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公廁、垃圾處理設施、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完成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土地、房屋測量工作,黑山、劉灣、大趙峪等鎮辦12個安置點首次登記已完成,楊峪河鎮吳莊村集中安置點和黑山鎮集中安置點不動產權登記證書已頒發到戶;45個安置點全部健全了村(社區)、安置點、樓宇3級治理網絡;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保安、保潔及設施維護人員匱乏的問題,開發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公益性崗位338個,調整已搬遷公益性崗位人員到現居住地就近就業;積極推行“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區服務人和事”模式,為搬遷群眾辦理居住簿,著力解決搬遷群眾辦事難、就醫難、入學難、融入難等一系列問題,實現組織服務跟進城、群眾辦事不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