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云
12月1日,我市首家智能化自助圖書館——書香商洛“城市書房”開放,當日漫天飛雪,仍然阻擋不住市民前來參觀、閱覽的熱情,“對于我們這些愛讀書的人來說,這是件值得高興的大事。這里的書種類很多,環境也好,周末帶上孩子,可以待上一整天!”讀者葛慧榮說。“城市書房”的開放,是我市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一個生動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化“文化商洛”建設,在商洛這片生機勃發的“文化綠洲”上,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一件件琳瑯滿目的文化產品,一處處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共同催生“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影響力,為奮力譜寫商洛新時代追趕超越篇章匯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
傳承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完善好非遺名錄體系,加快建立商洛花鼓、漫川大調、柞水漁鼓等戲劇文化,柞水十三花、洛南花饃等飲食文化,丹鳳葡萄酒等傳統工藝的傳承機制,發掘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老工藝、老技術。
年底了,在山陽縣漫川關鎮開飯館的阮詩彬正忙著腌制豬肉、魚肉等,為來年接待客人做準備。阮詩彬是省級非遺項目“漫川菜肴八大件”傳承人,據說,他祖上就有做“八大件”的獨門絕活,傳到他手上已經是第五代了。
過去,阮詩彬的飯館沒多大名氣,2017年,被推薦為省級第一批傳統手工技藝振興項目后,他的經營規模隨之擴大,并輻射帶動景區58戶貧困戶依靠農家樂脫貧致富。這一切,得益于當地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
近年來,市上編制完成《商洛市(洛南縣)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制定出臺《關于推動非遺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的實施辦法》,申報丹鳳葡萄酒釀造技藝、柞水王家成小夾板治骨傷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2個、省級非遺項目11個,新增市級第三批非遺名錄33項。洛南草編、柞水杏坪皮紙、洛南老李家掛面進入國家重點支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項目,拍攝記錄洛南花石浪猿人遺址等重點文物和非遺保護項目16項。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系列活動,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創新精品創作結碩果
11月23日晚,商洛花鼓現代劇《情懷》參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獲得圓滿成功。
依托商洛花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洛市劇團創排了現實題材劇目《情懷》于2018年年底進行首演,反響十分熱烈。曾受邀參演南京市文化藝術節,入選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點支持項目,摘得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最高獎項——文華優秀劇目獎。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升級,從“有沒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發展。為此,我市文藝創作隊伍及時轉變觀念,精心打造文化精品,力促文藝工作繁榮發展。著力創編、打磨、推出一批寫商洛、演商洛、唱商洛、畫商洛的文藝力作,將“戲劇之鄉”“文化綠洲”的牌子擦得更亮。
以賈平凹、陳彥為代表的商洛籍作家群享譽當代文壇,其中,王衛民的中篇小說《北風吹》、黃樸的中篇小說《鍍金時代》分別榮獲第五屆柳青文學獎,漢劇《程豫》參選全省重點劇本研討;秦腔現代戲《洪湖赤衛隊》《西京故事》成功首演,商洛花鼓戲《屠夫狀元》復排演出,啟動策劃紅色革命題材漁鼓山歌劇《紅色谷子溝》。舞蹈情景劇《洋芋湖湯疙瘩火》、歌伴舞《一曲鄉音唱希望》參演第七屆鄉村春節聯歡晚會。小品《八戒娶親》、舞蹈《采薇》榮獲國際大獎;商洛原創歌曲《幸福家園》榮獲第十屆全國村歌大賽“十大金曲獎”;9幅作品入選全省少兒美術作品展,其中1幅作品被省美術館收藏,組建文藝抗疫志愿服務隊105支,創作推廣抗疫文藝作品1300多件,有效釋放文藝新活力。
惠民匯聚強大正能量
11月3日,2020年商州區戲曲進鄉村文藝演出在腰市鎮屈村開演,雖然天氣寒冷,但鄉親們早早就來到臨時搭建的戲臺前等候,平時安靜的村委會大院變得熱鬧起來。自去年啟動戲曲進鄉村演出活動以來,商州區文工團已演出了50場次。
“我們搞鄉村文藝演出,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而且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精神支撐。”商州區文工團團長南鵬告訴記者,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商州區這幾年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得到持續提升,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昂揚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糧。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這些年,我市緊緊圍繞以服務群眾為導向,文化惠民成效顯著。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加快推進,建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81個;市圖書館入選全省首批“家庭親子閱讀體驗基地”,市博物館獲“陜西青少年教育基地”稱號;陜西廣信IPTV商洛電視頻道上線,解決了44萬用戶收看難題,98個村“百縣萬村”廣電設備配送到位;多次開展詩歌朗誦、演講大賽、戲曲進鄉村等系列主題活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這些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動了商洛文化事業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