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鵬
8月6日,走進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天藍水清,滿目蒼翠。屋場邊,盧啟芳一家人正在晾曬飼草。
“這個是墨西哥玉米,一種飼草新品種,要把它晾曬到七成干,然后儲備起來,讓羊群不至于在冬季餓肚子。”54歲的盧啟芳介紹。
盧啟芳家五口人,小兒子常年在外務工,大兒子和兒媳在家務農。2012年,盧啟芳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給家里的打擊很大,他們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2015年,他們家被村上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以前,我們家主要是種植糧食作物,賣不了幾個錢;門前是根獨木橋,出入很不方便;房子是土坯房,經常漏雨;手里沒錢,買東西都得精打細算,生病了輕易都不敢去看。”談及這幾年家里的變化,盧啟芳打開了話匣子,“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一家人搬進了花園小區,政府還給修建了產業路,特別是家里有產業、手里有余錢、心里有底氣,想買啥買啥,看病住院也能報銷,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給盧啟芳家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除了脫貧攻堅各類政策保障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們自力更生發展產業。
2017年,在幫扶單位及村干部的幫扶下,盧啟芳重拾信心,積極參加關于白山羊養殖的技術培訓,通過農商行貸了5萬元貼息貸款作為啟動資金,在自家承包的山坡上養起了白山羊。“第一年養羊時,由于缺乏經驗,又缺少周轉資金,到了冬季才發現飼料成了大問題,我們一家人每天起早貪黑在山上割干草才勉強度過了那個冬天。”盧啟芳說,后來在技術員的指導下,他們開始嘗試種植墨西哥玉米及苜蓿等飼料作物,并逐漸掌握了羊群防病防疫等專業知識,近年來,每年穩定養殖白山羊100只左右。
“羊絨一斤賣130元左右,一年收入三四萬元。這兩年羊肉價也還可以,一只羊能賣1000元左右。”盧啟芳算著經濟賬,滿臉笑容。依靠養羊,他們家在2018年脫了貧,還成了村里的脫貧光榮戶。
在白山羊養殖步入正軌以后,盧啟芳又積極發展其他產業。目前,養殖蜜蜂70箱,種植魔芋6畝地,托管食用菌2000多袋,栽植核桃、板栗、紅豆杉等經濟林共計17畝地。通過種植、養殖的有機結合,以羊糞為“肥”,以牧草采“蜜”,盧啟芳家里長短產業加起來有七八種,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
“多虧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以及幫扶單位及村干部的幫扶與鼓勵,我們家才能過上現在這么好的生活。這兩年,很多鄉親都來我家取經,我很樂意給他們傳授經驗。”多年來的拮據生活,讓盧啟芳對鄰里感情更加珍惜,在她的帶領下,附近的村民也相繼發展起了山羊養殖和魔芋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