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董自庭

董自庭在檢測農藥殘留


董自庭會同農業農村部專家開展GAP認證
本報記者 謝非 方立
清脆的手機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董自庭拿起手機。電話那頭是經營茶葉公司的老李,他興沖沖地說:“今年茶葉長勢喜人,多虧了這兩年你們幫忙做的質量追溯和無公害認證,茶葉的銷量大幅提升。”
董自庭笑道:“我們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農產品追溯工作,企業開始見成效了,農民受益了,我也為茶農增收由衷地感到高興。”
7月28日,記者見到董自庭,他雖然不善言辭,但充滿精氣神的科技工作者形象給人印象深刻。他說自己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僅僅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而已。
董自庭于1997年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同年10月被分配到商洛市植保站工作。2011年,他獲得高級農藝師任職資格;2012年,他任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現在,他任市農村能源工作站站長。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他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在北京學習。近年來,他先后榮獲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盡職盡責 挑起重擔
2010年8月,董自庭和8名同事被借調到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工作。面對全新的業務,他時常感到困惑,有時覺得無從下手。但是,工作任務不等人,董自庭和同事們只能一邊學、一邊干。
那年夏天,天氣格外炎熱。當時的辦公室在一棟舊樓上,沒有空調、風扇。在蒸籠般悶熱的大辦公室里,董自庭和同事們揮汗如雨,熱情高漲地討論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規劃》《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標準》等。面對家人的抱怨、朋友的不解,他也只能說抱歉。無數個夜晚,他挑燈夜戰,制定標準,研究方案,為的是能夠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為全面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董自庭和同事們加快改造實驗室,擬建設全省一流的市級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為及早建成標準化檢測室,寒冬臘月,他們迎著凜冽的寒風來
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食品安全大于天”這條信念深深刻在董自庭的心中。實驗室建成后,為了盡快開展定量檢測,他們克服困難,又赴外地學習檢測技術,回來后夜以繼日地摸索、苦練。他們常常是清晨7點早早來到單位,到晚上10點多依然待在辦公室。長時間的熬夜,大家眼睛熬紅了,人也累瘦了,但整個團隊沒有一絲怨言。
十年磨一劍。董自庭和同事們的辛苦付出,換來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快速發展:機構成立了,人員到位了,實驗室建起來了,鄉鎮速測室規范了,檢測合格率提升了,“三品一標”基地面積擴大了……引來省內外同行們多次參觀學習調研,并給予高度評價。
位于山陽縣的天柱茶葉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年銷售收入達2000多萬元的專業產茶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年銷售茶葉5000多公斤,收購貧困戶茶葉1200多公斤,帶動法官鎮黃家店村5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7年以前,由于老茶樹所占面積較大,天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葉產量和品質都難以提高。面對困窘,合作社負責人邀請董自庭到當地實地考察。經過認真考察,董自庭認為要從根本上提高茶葉質量,首先要更換茶樹品種。在董自庭的積極協助下,合作社新建茶葉基地200畝,同時改造老茶園500畝,并實施集成應用茶葉高產栽培技術,使茶葉產量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了8%。
“我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編寫了茶葉技術操作規程,制定了‘五統一’的運作管理模式,另外又引進了2個新品種和2條茶葉清潔化生產線,提升了合作社的茶葉質量和加工能力。”董自庭說。
質量和生產問題解決后,董自庭又幫助合作社下屬的企業申請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茶葉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使之成為山陽縣首家通過認證的茶葉企業,為山陽縣茶葉出口東南亞、歐美奠定了基礎。
刻苦鉆研 提升能力
2018年,董自庭入選中組部第15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赴北京農業農村部質量安全中心,主要研修農產品質量讓董自庭印象深刻。“忙碌
日常,盡心盡力,以服務‘三農’為本分;穿行田間,克勤克儉,以保證質量為天職;厚德似土,載物載民,以包容承擔為胸襟;上善若水,潤物潤心,以靈動靜雅為情懷。”董自庭回憶起導師的講話記憶猶新,“當地團結奮進、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含弘雅致’的文化價值觀,讓我深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首都人民的熱情、禮貌、敬業和擔當。”董自庭說。
為發揮商洛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2019年春節剛過,董自庭主動請纓到質量追溯處學習。他從學習國家平臺追溯的業務流程、與地方追溯平臺對接模式起步,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識格式與編碼規范等11個標準的制定、修改、研討。在籌備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設項目檢查驗收前期準備工作中,面對復雜的代碼、煩瑣的對接流程,董自庭沒有氣餒,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先后完成了追溯管理辦法和對接方案的制定。他的工作成績和提出的建議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同與贊賞。
業余時間,董自庭并沒有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和優美的風景,而是一頭扎進中國農科院圖書館豐富的農業專業書籍中,如饑似渴地查閱資料,摘抄筆記,撰寫論文。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董自庭不但參編專著4本,發表論文5篇,還參與了《中國百科全書·農產品質量安全卷》的編撰。他寫的《發揮市級監管作用,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一文獲農業農村部監管司青年論壇三等獎,還榮獲農業農村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西部之光”優秀訪問學者、2019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優秀個人榮譽。這些榮譽都是他在北京沉下心、認真鉆研業務所結出的碩果。
學以致用 健全體系
一年的研修在忙忙碌碌中順利畢業了,如何利用所學知識服務商洛“三農”工作,董自庭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在農業農村部體系建設處,董自庭參與制定《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試點實施方案。他意識到這項體系的認證對企業、對經濟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于是,經過董自庭多次聯絡,農業農村部成功在西安舉辦了試點培訓班,首次培訓150人,推動了全國首批502家單位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次,柞水縣云嶺五味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玉蘭專門找到了董自庭,請教如何開展五味子品牌建設。在多次交流中,董自庭耐心地向劉玉蘭講解企業創建這項體系的好處、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并將劉玉蘭的企業作為試點。
“因為這套體系是新的,在推廣上遇到很多困難。我剛好抓住這次機會,促成試點工作。雖然過程比較辛苦,但經過試點以后,我們在其他地區的推廣就順利了很多。”董自庭說。前前后后8個多月的時間,董自庭與企業并肩作戰,與一條條的標準硬磕,讓企業順利通過認證。
2019年,劉玉蘭的企業不但通過了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的認證,還通過了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如今,這家企業的五味子種植面積已達1.2萬多畝,其中新發展面積3600畝,帶動當地貧困戶40戶增收,戶均年增收在3000元以上。這家企業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現在,不但產品的銷路寬了,品質提上去了,價格較去年同期還上漲35%左右,效益提升十分明顯。多虧了董老師全程幫助和指導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績。”劉玉蘭動情地說。
2019年7月,商洛市準備創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作為全國第一家創建此項內容的城市,擬定《商洛市創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實施方案》的任務就落到了董自庭的肩上。由于是全國首家,根本沒有經驗可以借鑒,董自庭就自己查閱資料,請教導師,反復修改,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方案。雖然《方案》只有五六頁紙的內容,但卻凝結著董自庭一年來所學的成果,這個《方案》成為全市各縣區創建工作中的行動指南。
2019年12月,董自庭幫忙聯系了北京的4位專家來商給負責創建工作的各縣區人員進行培訓,快速順利地促進創建工作。目前,柞水黑木耳、鎮安象園茶2個產品已成功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預計在今年底,我市將成功創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
在北京期間,董自庭順利通過了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外部檢查員的考試,并于2020年5月被聘為“中國良好農業規范檢查員”。兩年來,董自庭先后在省內協助開展GAP現場檢查企業26家,完成資料審核匯總11家。
“全省獲得這項資格的只有我一個人。企業申請后,經過我們篩選,然后前去企業實地檢查其生態環境、生產過程、管理體系等。獲得這項認證的企業,其產品出口可以實現免檢,從而讓我們優質的農特產品更加順利地走出國門。”董自庭說。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帶著這種堅守和自信,董自庭堅持從基礎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從植物保護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再到今天的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盡心盡力。
“我將利用所學,為全力打造商洛優質生態農產品、引導企業打造品牌、增加農民收入,為推進我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董自庭滿懷深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