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上午,驕陽似火,記者一行驅車來到商州區板橋鎮李河村。沿著被拓寬的通村公路,進入郁郁蔥蔥的村落,只見新建成的色彩鮮亮的村幼兒園正在進行后期完善工作,旁邊的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已經住進了人家。青山綠水間,有農婦在路旁笑迎進村的客人,有孩童在老人的陪伴下嬉戲,處處洋溢著夏日的生機。
然而,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村落,卻曾經是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
吳江鋒,一個從板橋鎮巍巍大山中走出來的魁梧漢子,就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
吳江鋒曾經有過一段傳奇般的人生履歷。自幼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活和成長,鑄就了他寡言少語又倔強執著的脾性。1997年,吳江鋒入伍當兵,一干就是16年。2008年,在剛果(金)政治局勢動亂、軍事沖突激烈的時刻,他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趕到維護世界和平的前沿陣地。在危機四伏、濕熱難耐的環境中,他開起施工機械就是工程兵,拿起武器又是戰斗員,在種種困難和危險面前,總是挺身而出沖在前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榮獲聯合國二級維和勛章。轉業后,他來到商州區糧食局工作,通過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和實踐中的摸爬滾打,很快就成為糧食行業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
5年前,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他主動向所在單位商州區糧食局請纓,到板橋鎮李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3月,吳江鋒來到李河村報到的時候,盡管做過充分的思想準備,還是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村里隨處可見牛糞雞糞,崎嶇的上山小路上野草比人還高,農副產品運不下來,蓋房的磚瓦拉不上去,村民住房條件極差,吃水要去很遠的地方挑。”他回憶道,“村里的姑娘不愿回來,很多適齡男青年娶不到老婆。”
吳江鋒就一直琢磨:這個村距離商州城區不遠,為啥這么窮?
夯實基礎努力扶志扶智
進村的第一個月,吳江鋒跑遍了14個村民小組溝溝岔岔的600多戶人家。對了解到的第一手資料,他認真整理記錄,努力做到心中有數。通過挨家挨戶入戶訪談,他感受到李河村村民生活水平低下,整體貧困狀況遠遠超出他進村之前的想象,同時進一步了解到李河村深度貧困的真正原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仍以傳統種植、養殖和外出打工為主,集體經濟薄弱。
為了做到精準識別,給下一步分類指導做好幫扶工作打下基礎,吳江鋒帶領工作隊一班人逐村民小組開展入戶調查和民主評議工作。面對大部分村民都想擠進貧困戶行列、群眾爭議大、情緒激烈的局面,吳江鋒堅持按照規定的工作程序,一邊召開大會小會宣傳國家的幫扶政策,做好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一邊從細節入手,逐戶逐人核實基礎情況;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難以確定的,他通過電話問詢、走訪工友直至到用工企業直接調查等方式全部核實清楚;對那些反映因病致貧的群眾,他堅持查閱病歷,到衛生室和有關醫院逐一了解實情。因為工作做得扎實細致,戶情狀況公布后村民心服口服,貧困戶識別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通過精準識別,全村674戶1930人中,貧困人群占到172戶530人,幫扶任務十分艱巨。
吳江鋒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許多群眾在長期封閉落后的環境中形成的消極懶散和依賴等靠習性。這種習性嚴重地制約著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他又恰恰缺乏群眾工作的經驗。為了順利打開工作局面,他認真鉆研各種政策規定,向老同志請教農村工作方法,千方百計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從實實在在的基礎工作做起;組織工作隊員上門入戶促膝談心,用周邊農村脫貧致富的事例開展宣傳教育,反復鼓勵群眾樹立起“人窮不能沒志氣,擺脫貧窮靠自己”的思想,不斷提振村民脫貧致富的精氣神。對問題比較突出的貧困戶,他堅持自己上門面對面地解決問題。
52歲的貧困戶劉忠民,居住在王山組的半山坡上。由于子女還在上學,家里的經濟負擔全部落在他一個人身上,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工作隊動員他養豬種藥材,他強調自己手有殘疾困難太多,上項目缺少資金和技術,堅持認為“洋芋糊湯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也是一種活法,“實在過不下去的時候自有國家給想辦法”,任誰勸說都無動于衷。吳江鋒先后4次來到他家做工作,有一次從濕滑的山路上摔下來造成腿部骨裂,仍然忍住疼痛給劉忠民介紹周邊村鎮那些貧困戶通過艱苦努力過上好日子的事例,用子女的學業和前途進行動員教育,劉忠民深受感動,增添了努力生產擺脫貧困的積極性。吳江鋒又按照他家的實際,幫忙制訂發展規劃,協助解決項目貸款5萬元,支持他建起了養豬場。如今,劉忠民已經養有150頭豬,年收益15萬多元,成了村上的致富帶頭人。
青年閻紅利前幾年搞大棚種植,無奈一場無情的大雪使他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還欠了一大堆外債,讓他一時間心灰意冷,不愿意再去創業。吳江鋒多次上門,鼓勵他要經得起挫折和失敗,促使他重拾創業信心。與此同時,吳江鋒抓緊幫助閻紅利解決產業貼息貸款5萬元,使閻紅利的食用菌大棚栽培持續得到發展。目前,閻紅利已有大棚13個,每年實現利潤5萬元。
李河組的40多戶人家,分別居住在兩個自然村落里,日子過得都很緊巴。全小組只有冀歲年一戶人家依靠養殖20只飛鼠掙點小錢養家糊口,其他人熱衷的就是村落之間那些雞毛蒜皮的利益之爭,關心的是什么時候發放救濟錢物,對于工作隊建議的產業項目卻漠然置之。吳江鋒來到李河組,逐戶座談了解情況,抓緊時機組織村民代表去鄰近的村鎮參觀學習,看那里的群眾團結奮斗興產業、互相幫襯求致富的事例,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吳江鋒按照這里適合養殖、種植的自然條件,協助爭取項目貸款20萬元,用于產業發展。其中,幫助6戶發展飛鼠養殖,目前存欄700多只,每年增收10萬多元;29戶通過整合土地,聯手擴種中藥材70多畝。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吳江鋒幫助李河組先后成立了飛鼠養殖合作社和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有效地促進了村民團結一心認真經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產業項目的推進,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2017年國家推進光伏產業扶貧項目,是一個有效增加農戶收入的好機會,可李河村的群眾并不認同。“萬一虧了,我本錢都不能回來。”有貧困戶這么說。不愿承擔任何風險的心理成了項目實施的一個瓶頸。夾洼組的貧困戶李安記和李翻身不但自己堅決不報名,還在項目動員會上“潑冷水”,使大家的情緒受到影響。1個月過去了,全村報名入股的村民只有19戶。為了盡快改變工作被動的局面,吳江鋒對有關光伏項目的政策規定和發展前景進行整理,印制成書面材料發放給每個農戶,組織各村民小組開會宣傳,終于收到明顯效果,報名戶數很快達到113戶。對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吳江鋒更是上門宣講做工作,促使他們徹底改變了認識。等到李安記和李翻身終于決定報名入股時,已經錯過了政府給予貸款支持的機會,可是他們仍然堅持自籌資金參加,當年就分紅受益。到目前,入股經營的村民每年都能享受到2000元到3000元的紅利,對幫扶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改變群眾思想觀念、激發大家“內生動力”的基礎上,吳江鋒抓緊組織各種產業技能培訓活動。他組織畜牧專家現場講課,讓產業大戶手把手傳授經驗,請來農業老師在田間地頭講解中藥材種植管理要領,使全村每個貧困戶都掌握了一到兩門產業技術,增強了致富本領。
創建產業加速增收致富
通過調查摸底,吳江鋒認準了李河村改變貧窮面貌的主要路徑是發展產業。為了科學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他下功夫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全村的土地、人力、氣候、資源等基本條件摸底分析,綜合考量產業發展方向,通過群眾充分討論,制定發展規劃;二是廣泛采集信息,開展市場調研,經過反復篩選,確定適宜當地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的長效產業項目;三是在發展中期,抓住農村“三變”改革的有利時機,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統籌產業發展,吸納村民入股受益,制定了貧困戶在摘帽前享受傾斜優惠的辦法,為加快貧困戶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該村的一系列產業項目在吳江鋒的努力下持續推進實施——
協調天士力集團實施訂單農業,發展丹參種植450畝,吸納村民150戶參與生產經營。
與商洛龍飛秦嶺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發展木耳產業120架6000棒,同時發展13個品種的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動員131戶貧困戶報名入股。
落實光伏產業幫扶項目發展,動員貧困戶121戶入股分紅。
組織142戶貧困戶認領食用菌培植,戶均5000袋,每年每戶分紅2000元。
對居住分散的村民家庭,吳江鋒因戶施策,引導大家發展傳統產業項目,養殖雞、牛、豬、羊,種植中藥材、櫻桃、核桃,都有了很好的收益。
在發展產業項目的同時,吳江鋒充分利用國家的扶貧政策,積極組織實施易地搬遷113戶401人,教育扶貧110人,醫療救助11人,安置公益崗位39人,實現了幫扶措施全覆蓋。
通過產業發展和綜合施策,全村經濟發展顯著改觀,2017年人均收入達到8223元,28戶126人順利退出貧困線;2018年人均收入8975元,111戶356人脫貧;2019年人均收入9870元,全村實現脫貧摘帽。
改善民生建設秀美田園
曾經窮苦的生活環境和落后的基礎設施,給村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也制約著全村經濟的發展。
為了盡快改善村落環境和民生狀況,吳江鋒與村干部一起,逐村民小組進行重點問題梳理,精心編制項目規劃,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政策支持,加快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建設。
在重點建設項目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吳江鋒一次次向市、區領導反映情況,請一個個職能部門現場解決問題,先后爭取項目資金480萬元,保證了各項計劃的順利實施。
在修建通組道路的那些日子里,吳江鋒始終堅守在施工現場,督促進度,強調質量,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餓了啃一個冷蒸饃,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截至目前,趙砭、夾洼、空山、王山4條通組水泥路5200米已建成使用,林院的一條通組路的硬化工程也已完工;電路、水路通過修復完善全部暢通,實現了人畜飲水安全;安裝太陽能路燈72盞,1000米病危河堤得到修復加固,文化廣場和活動中心建成使用,村級衛生室建成達標,村幼兒園已建成;危房改造的15戶全部完工,住房美化修整全部到位。村落天天有人清掃,用水用電有人管理,居住環境幽靜秀美。
在抓好全村整體建設的同時,吳江鋒仍隨時關注著重點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夾洼組的李淑娥身患多種疾病,還是精神二級殘疾,把全家折騰得貧困不堪,卻由于不懂相關的規定,沒有及時享受到國家的醫療救助政策。吳江鋒詳細了解情況后,帶著其丈夫李鍋彥四處奔走,疏通藥費報銷渠道,申領殘疾證書,并按照政策規定幫助二人享受低保政策,使其全家每年領取各種補助5000多元,日子越過越穩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范圍蔓延,接到防控命令的吳江鋒立即投入緊張的戰斗當中。他組織村上的干部群眾,設立疫情監測點,自己堅持帶班值班;安排噴藥消毒,始終走在前面。90多個日日夜夜,他從未懈怠,用艱苦的努力保證了一方平安,也贏得了村民們的贊譽。
5年來,吳江鋒憑著一股百折不撓的勁頭,在李河村扎實認真地埋頭苦干,對自己的小家庭卻付出很少,甚至家中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和成長他都未曾參與。在他的真心付出和艱苦努力之下,經過扶貧干部和村干部團結一致的奮斗,李河村從根本上擺脫了貧窮落后面貌。今天的李河村,道路暢通,產業興旺,村莊秀美,村民們過上了舒心的好日子。吳江鋒也因突出的貢獻,多次被鎮、村評為“扶貧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被評為全區“優秀幫扶干部”。
回顧5年來的點點滴滴,眼看著李河村現在一片喜人的景象,吳江鋒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他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期間的講話精神,把脫貧摘帽當做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決心擼起袖子繼續大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脫貧攻堅成果,讓山清水秀、人勤心齊的李河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