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展扶貧產業工作綜述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考察。這是4月20日,習近平在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培訓中心,了解該村發展木耳產業情況。(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本報記者 李亮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金米村位于秦嶺深處,曾經是極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游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習近平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進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種和種植流程,詢問木耳價格、銷路和村民收入等,夸獎他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
人間最美四月天,秦嶺山中笑開顏。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20日下午,在我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種和種植流程,詢問木耳價格、銷路和村民收入等,夸獎他們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
總書記的贊許和鼓勵,極大地增強了我市加快發展扶貧產業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為全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注入了新的動力。
一項產業一條致富路。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脫貧不落一人”總目標,推行“三帶一創”“1+1>2”兩大模式,實現了中長期產業、集體經濟、技術幫扶“三個全覆蓋”,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增產增收,產業脫貧取得了決定性成效。2019年以來,全市2.74萬戶9.37萬人實現了產業脫貧,分別占全市脫貧總戶數、總人數的68%、86%,產業扶貧逐漸托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
放眼商洛大地,木耳、香菇、茶葉、核桃、中藥材……一個個特色產業迅速崛起和壯大,點亮了貧困戶的新希望,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頭企業帶貧作用凸顯
4月29日,記者來到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桃園村,在一個香菇種植大棚內,聽到一群工人的對話聲。“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還能掙錢,好像只會看娃做飯,啥都干不了,感覺沒用得很,家里日子過不下去。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地位都不一樣了。”其中一名女工說道,說完,便是一陣爽朗的笑聲。“你還別說,真是這樣的。”……你一言,我一語,笑聲充滿了大棚,使得他們手中忙碌的摘菇工作變得那么輕松愜意。
這是田野現代農業園區的香菇種植基地,陽光溫暖和煦,工人們有說有笑、干勁十足。
田野現代農業園區是集畜禽養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蔬菜加工、物流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示范園。園區坐落在桃園村的一座山上,除過十幾個香菇種植大棚外,還有10棟2.6萬平方米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車間和1.46萬平方米的標準化豬舍、雞舍,分布在山間和山頂。該園區年出欄生豬5000頭,存欄蛋雞1萬只、生產加工食用菌280萬袋,年產值3000多萬元。在楊斜鎮、沙河子鎮、黑山鎮等地都建有種植基地,帶動了商州區5個鎮13個村886戶貧困戶,2019年,給貧困戶分紅180多萬元。
在接近山頂的打料庫里,工人楊剛柱正在專注地打料,這些打好的料將被裝進菌棒里。楊剛柱今年50多歲,是板橋鎮白嶺村的貧困戶,在園區已經工作了3年多。“這兒離我屋不遠,我說話不太清,出去找活難找,在這干得穩當,還掙錢。”他高興地告訴記者,“一年掙兩萬多元錢,我覺得多太太了。”
近年來,像田野現代農業園區這樣,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在全市迅速崛起,帶貧益貧作用逐漸凸顯。2019年,全市新認定市級龍頭企業15個、現代農業園區15個、示范合作社13家、示范家庭農場11個,累計培育市場主體4707個,引導2650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脫貧,帶動4.6萬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收入4295.93萬元。柞水野森林生態農業公司、陜西中博農業科技公司2家企業榮獲了“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4月的商洛,生機盎然,到處一片繁忙景象。
在丹鳳縣鐵峪鋪鎮寺底鋪村肉驢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人每天要給400多頭毛驢喂草料,工作人員通過電商平臺線上銷售驢肉和阿膠糕等產品。在洛南縣寺坡街社區紅仁核桃產業園,40多名群眾按標準和要求栽植紅仁核桃樹苗,待4000多株紅仁核桃4年后掛果,年收入可達60萬元,解決貧困勞動力50多人。在山陽縣戶家塬鎮西溝的意發牧業公司里,貧困戶魯西望一天喂100頭牛,每天喂牛兩次,月收入2700元,2018年底就實現了脫貧……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產業扶貧也得體現在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
商南縣富水鎮地處縣城以東10公里,如今提起富水,人們的腦海里首先會浮現出茶山的美景,茶葉翠綠欲滴,人們唱著動聽的采茶歌,幸福感十足。
近年來,富水鎮依托鎮域自然條件、資源、區位等優勢,結合歷史、人文、產業基礎,圍繞“山上茶、山下果、園中菌”的發展思路,制定了“三大產業帶動、一項機制整合、三產聯動發力”的發展思路,目前全鎮共引進企業21家,成立合作社36個。建成高品質生態茶園1萬畝、狝猴桃6300畝、苗木花卉6000畝,建成300萬袋標準化食用菌基地1個,引進綠色食品加工企業10家。預計2020年,可實現產值4億元,年可帶動貧困戶578戶。
發展產業,貧困戶究竟應該種什么、養什么?對此,我市印發了《實施“4+X”工程推進產業脫貧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方案》,編制了食用菌、核桃、中藥材、畜禽4個百億級特色產業規劃,聚力培育菌果藥畜“4+X”特色農業、新興產業、鄉村旅游、加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了遵循。
2019年,全市已發展食用菌3.2億袋,生產鮮香菇37.5萬噸,產量居全省第一,打造集成了香菇、木耳、核桃、板栗、中藥材、茶葉、魔芋等區域特色全產業鏈體系,基本形成了“大產業、大帶動、大脫貧”扶貧產業格局。全市扶貧產業帶動15.5萬貧困戶戶均增收8645元。商洛香菇入選全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錄,商南茶葉、丹鳳葡萄酒入選廣告精準扶貧、國家品牌計劃。
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并駕齊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為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我市制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辦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導引圖》等配套政策,全市1284個村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685個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10037.9萬元,惠及貧困戶58844戶。日前,丹鳳縣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典型單位名單,該縣集體經濟“梅莊模式”受到九三學社中央領導充分肯定,在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會上我市代表地市唯一交流經驗,農村產權改革總體進度全省第一。
近年來,柞水縣杏坪鎮杏坪社區以土地流轉租金、工廠務工薪金、集體經濟入股收益分紅三重保障,做大了集體經濟這一蛋糕,實現集體經濟積累46萬元,帶動就業156人,順利實現全社區脫貧,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選好主導產業是關鍵。社區按照“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發展思路,成立了杏坪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注冊了昊冉光伏發電公司、金艾川旅游發展公司,形成了木耳種植、農光結合發電和艾蒿保健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主的多型經營業態。建成了全縣最大的1兆瓦光伏發電站,目前,年發電量在130萬度左右,年收益120多萬元,為社區全體居民分紅2.8萬元,58戶貧困戶農戶貸入股分紅29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社區集中流轉土地種植艾葉400畝,建成艾葉制絨粗加工廠和艾產品加工社區工廠,生產30多種艾產品,吸納勞動就業31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木耳產業方面,合作社與農戶之間采取“借棚還耳”“借袋還耳”的模式,產品統收統銷,實現零本金發展。目前,建設木耳大棚50個,發展吊袋木耳110萬袋,年預計實現集體經濟積累29.5萬元。
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要求,積極克服疫情影響,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指導意見,積極申報中央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項目,及時總結丹鳳縣改革試點經驗,全市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
放眼商洛,一袋袋木耳、一筐筐核桃、一罐罐茶葉、一盒盒包裝精美的特色產品售往全國各地,一幅幅壯美的產業發展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