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時代前行 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助推扶貧
陳丹婭

市科普教育基地——秦韻科技館

市縣科技系統領導調研科技型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科技人才服務團現場為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五月的秦嶺,處處煥發著生機。行走在新時代的浩蕩春風里,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用創新驅動商洛發展,用科技助力我市脫貧,為商洛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技和智力支撐,為實現追趕超越、建設“三個商洛”作出了卓越貢獻。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商洛市科學技術局和商洛市科學技術協會匯聚創新創業創造的智慧和力量,創新實施“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商洛模式”,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選準選好科技特派員,發揮科技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努力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技術保障,為商洛經濟穩增長,如期脫貧摘帽增添科技新動能。
強化服務保障激發人才活力
搭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華舞臺。2019年8月13日,商洛市命名了首批院士專家工作站:柞水縣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李玉院士工作站、商洛市中醫醫院張青華專家工作站和山陽縣奧科粉體有限公司孫院軍專家工作站。市上立即給予院士工作站20萬元補助,專家工作站每個10萬元補助。建成農業專家服務站7個,學會人才服務團10個。這是我市激發人才活力,強化服務保障的一個縮影。
鼓勵科技工作者再創佳績。2019年5月,商洛市科協聯合市科技局在本報刊發《致全市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為辛勤工作在全市脫貧攻堅一線的科技工作者送去親切的問候和節日的祝賀,并對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表達了敬意。一聲問候,飽含激情,倍感溫暖,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建功立業、奉獻社會的強大動力源。商洛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評選、尋找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的熱情,營造了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要讓人才不斷涌現,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創新創造活力激發出來,就要深化人才發展機制制度改革,為人才成長培育沃土。從2016年以來,全市共選派“三區”人才554名、科技特派員1072名,組建商洛市科技人才服務團,深入全市180個產業基地和65個龍頭企業340個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工作。3年來,爭取中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計劃項目356項、資金2.5億元。
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力量,為充分發揮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市科技局、市科協致力于科技人才扶貧隊伍建設。統籌全市各行各業的科技人才,奮力開展科技人才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的大格局。加強發揮鞏固專家庫作用,及時將組織選派的市級第九批科技特派員44名納入我市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專家庫,充實了技術力量,增強了技術依托。同時,發揮市直學(協)會人才薈萃的優勢,進一步壯大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專家隊伍,面向市直學(協)會下發倡議書,號召動員學會工作人員參與科普活動,要求每個學(協)會組建一支科普服務團,盡可能將骨干會員吸納到服務團中,以科普流動課堂為載體,開展科普活動。為了保障科普服務團和科普流動課堂工作的可持續開展,市科協安排專項資金,年終“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科普服務團工作和科普流動課堂活動。截至目前,已有10個學會組織專家近120多人開展科普活動125場次,受益群眾近1.2萬人。
統籌人才資源助力脫貧攻堅
2019年全省科技扶貧暨科技特派員工作推進會在商洛召開。會議號召全省科技管理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眼激發內生動力,鞏固科技特派員全省貧困村科技服務全覆蓋成果,夯實持續脫貧基礎,為全省消除絕對貧困貢獻智慧和力量。
市科技局和市科協多方搭建服務平臺,引導各類專家人才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各級科協組織將扶志扶智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傳統科普品牌為載體,扎實開展各類科普宣傳。每年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流動科技館巡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有近百萬名青少年參與并受益。“農村科普流動課堂”“科普進社區”活動使近50萬名群眾直接受益,每年舉辦的“領導干部科普報告會”更使近萬名干部得到培訓和提升。
商洛市從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據了解,2019年商洛市各級科技組織共選派科技特派員283名、“三區”人才139名,以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各類科技人員累計幫扶1169個貧困村、106個企業、242個專業協會和合作社、1860個產業大戶;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000多期,培訓科技人員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3.7萬人次;引進新品種372項;推廣新技術269項;帶動7.35萬戶31.68萬人發展特色產業并持續增收。
在發揮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脫貧的影響下,市科協積極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普惠農富民計劃”以發展壯大農技協作為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圍繞貧困村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實施“科技+產業+基地”扶貧戰略,著力提高產業發展規模和科技含量。圍繞生態養殖、茶葉種植、果蔬種植、良種核桃、食用菌、中藥材等主導產業,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使其成為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助推器”和輻射源。山陽縣板巖鎮誠惠食用菌協會、商南縣惠康生態茶葉協會采取“結對幫扶”、聯村包戶、吸納貧困戶就業等辦法,引導貧困村、貧困群眾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參與項目協作,增強“造血”功能,形成了產業發展與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相互依存、共同受益的新格局。
建強科技平臺引領創新創業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科技平臺建設是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截至2019年,商洛市建成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家、科技資源統籌中心3家,牽頭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企業孵化平臺3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3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3家,培育認定瞪羚企業25家。
創新型商洛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商洛高新區“國創”順利完成科技部專家預考察;建成“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商州、山陽、柞水、商南、丹鳳、鎮安6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商州、丹鳳、商南、山陽等四縣區通過創新型試點縣評估,柞水縣被科技部命名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
科技型企業培育實現新突破。2019年全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企業81家,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家,建成省級科技示范鎮、星創天地、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各1家。第四屆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3家企業分獲一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
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成效明顯。推薦省科技獎項目3項,培育科技成果45項,孵化企業4家,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7項,完成技術合同登記1.4億元。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力度不斷加大。全年共立項中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8項,市級項目88項。組織申報省級2020年度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9項。
創新始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接下來,市科技局與市科協將攜手共進,利用中省科技資源為商洛學院、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西安交通大學、河北農大等商洛項目團隊開辟研發綠色通道。積極開創“異地孵化、商洛制造”新模式,盡快設立商洛(西安)“飛地”孵化器平臺,將西安的人才智力資源過渡過來,為商洛的一二三產業提供智力服務。最終達到“西安研發,商洛制造”的資源共享格局。在進一步落實好科技人才政策的同時,建設“6+1”科技服務平臺。在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設網絡數據平臺,在村一級選擇科技信息采集員,負責采集地方生產經營數據,通過手機APP上傳,市以下平臺鏈接中省科技信息平臺,形成中、省、市、縣、鎮、村六級科技服務互聯互通,實現政策解讀、專家服務、數據分析、疫情預警、農業推廣、企業需求等上下無縫對接的功能。為科技人才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搭建智慧橋梁。
經濟要“蝶變”,科技是首要。在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商洛市科技局和商洛市科協將一如既往,積極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帶領全市的科技工作者,創新驅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保護秦嶺“中央水塔”生態環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用科技的力量振興商洛,保護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