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楠
疫情期間,為減少人員聚集,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不少部門借助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開啟網上辦理、預約服務等模式,減少現場辦公交叉感染的風險,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各項工作的影響,互聯網辦公已成為一種新的工作模式。
微信群架起干群“連心橋”
防控疫情的核心是居家留觀、少出門和不聚集,如何靈活運用網絡思維來破解群眾生活難題,最大程度減少接觸是社區防疫的焦點。近期,微信群成了社區工作者疫情期間的工作方式之一。為了更好地引導和鼓勵各小區群眾發揮群防群控,發揮黨員帶頭模范作用,王塬社區在其所轄小區內設立了臨時黨支部,同時建立起了臨時黨支部微信工作群,成了疫情期間社區人員安排工作,與業主及時交流的主陣地。“我明天單位輪休,明早8點準時到小區門口參與執勤。”“收到!值班時請要作好自身防護,勸其他業主不要掉以輕心,盡量減少外出。”業主的消息很快得到了群內社區工作者的回應。疫情發生后,我市王塬社區某小區臨時黨支部微信群內,每天都會收到社區工作者和業主黨員發來的疫情消息提醒,還不時可以看到“液化氣配送電話本”“生活用品配送指南”“當日商超菜品供給種類和價格匯總表”等各種便民通知。小小微信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老百姓搭建起了干群共同戰“疫”的“連心橋”。
在線庭審“不打烊”
“本案是商洛中級人民法院首次使用網絡遠程方式進行審理,庭前已征得各方同意,在庭外第二現場參加訴訟的是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這是3月17日15時,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段開庭的現場聲,與以往不同的是,整個法庭現場只有法官和書記員在場,而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均通過網絡云庭審的方式,在各自家中進行開庭審理。據了解,此案是一起因受疫情影響,當事人及委托人不能到庭參加訴訟的行政二審案件。上訴人李某某和陳某某現居甘肅省,其共同委托代理人葛某某現住遼寧省,均不便參加訴訟。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審判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商洛中院采取了網絡云庭審的方式開庭,云庭審共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為雙方當事人節省了大量路途往返的時間,以及現場開庭時提前等候和安檢的時間。庭審過程聲音清晰,畫面流暢,程序規范,庭審進行到最后,隨著雙方當事人在“法院微庭審”的小程序上完成對庭審筆錄的確認簽字,庭審順利結束。為了確保網絡開庭順利有效開展,工作人員前期與當事人溝通庭審時間、收集證據、并請網絡技術員進行全程技術指導等,開展了大量準備工作。“互聯網庭審工作的推進,是借助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出的一項司法便民利民舉措,為當事人參與訴訟提供更多的選擇,尤其是為路途遙遠、出行不便或者因特殊情況無法按時出庭的當事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有力保障。”當日云庭審主審法官周世安介紹。
網絡預約效率高
同樣,為確保疫情期間的社會秩序穩定,我市公安局商州分局城關派出所運用“執法辦案系統”建設成果,暢通網上立案、網上查詢渠道,先后向相關部門核查上報疫情信息500多條,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準確翔實的工作依據。“一直想給孩子把戶口的事情落實了,但疫情期間又不敢出門,打了咨詢電話才知道可以網絡預約,預約后不到20分鐘孩子的落戶手續就辦好了,真是方便!”3月21日,前來辦理落戶手續的西關社區趙溪說。針對疫情期間群眾辦理戶籍業務不便,造成人員扎堆等問題,城關派出所積極推出“網絡預約辦公模式”,將群眾辦件需求最大的新生兒落戶、夫妻投靠落戶、婚姻狀況變更、服務處所變更、文化程度變更等5項業務調整為網上預約辦理,提倡郵遞取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少接觸感染風險,有效地保護了疫情期間民眾的健康和安全。同時,安排專人在網上對戶口遷移證件續期、新生嬰兒申報戶口等群眾最為關注的戶政政策進行耐心解答,緊急事項電話溝通,及時消除群眾顧慮,減少群眾外出辦事頻次。截至目前,共為群眾答疑100多人次,為預約群眾辦理居民身份證80多張,新生兒落戶業務9人,其他業務43人,受理戶籍業務咨詢30人,有效緩解了疫情給人民群眾帶來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