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葉朝陽
本報記者王倩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目前,我市健康扶貧在鞏固提升階段還有哪些難題?將會采取哪些措施解決難題?3月18日,記者對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葉朝陽進行了專訪。
記者:此次疫情對健康扶貧工作有什么影響?
葉朝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衛健系統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第一時間進入戰時狀態,全力打好“控、防、救、治”組合拳,以嚴謹的作風、忘我的工作實現了7例確診病例全部治愈出院、58例疑似病例全部清零,境外返商來商人員得到有效管控,全市7縣區均為低風險地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市健康扶貧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大量醫務人員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開展健康扶貧工作的精力明顯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基層簽約醫生團隊無法進村入戶開展慢性病簽約隨訪服務等工作,貧困人口大病、慢性病患者就醫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健康教育、健康體檢、預防接種等需要集中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被迫暫時停止,造成工作欠賬較多。
記者:因病致貧是我市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實際工作中你們是如何做到精準識別的?
葉朝陽:精準摸清因病致貧返貧的主次原因是健康扶貧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在全市推行以體檢篩查為重點的“四步篩查”,通過確定范圍、分批體檢、比對核查、評估分類工作法,按照“患病貧困人口必查、其他貧困人口自愿查”和縣主導、鎮組織、村協助的原則,采取鎮衛生院集中體檢、行動不便患者上門體檢等方式開展篩查,逐人逐戶核查會審,并與扶貧管理系統數據進行比對,剔除小病、殘疾等對象,最終確定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戶。對篩查確認的貧困患者,按照“三個一批”精準分類,逐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全部落實健康扶貧各項政策。
記者:實施貧困人口因病分類救治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葉朝陽:我們堅持因地因人施策、因病分類救治,建立“三個一批”精準救治模式,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其他方式”為主的組合式、多層次保障體系,貧困人口醫療合規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有效減輕貧困戶就醫負擔。
開展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對大病患者,堅持定臨床路徑、定定點醫院、定單病種費用、定報銷比例,加強責任落實、加強質量管理的“四定兩加強”原則,確定定點醫院11家,成立診療專家組38個,建立疑難重癥病理會診、轉診和巡診機制,按照“一病一方案、一人一團隊”模式精準治療,大病救治率持續穩定在99.79%。扎實開展貧困人口慢性病醫生簽約服務,全市組成942個鎮村醫生服務團隊,分組包片開展慢病簽約服務工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慢病簽約服務均按規范實施到位,達到了應簽盡簽。
記者: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存在哪些難題?將采取哪些措施解決?
葉朝陽:從工作任務看,2020年全市剩余建檔立卡貧困戶7749戶1.53萬人,其中因病致貧1920戶,占貧困戶總數的24.78%,其中患長期慢性病3653人、大病785人,貧困人口患病情況復雜、治療周期長、難度大、費用高。按照“四不摘”要求,全市健康扶貧對象14.66萬戶47.95萬人,今年大病救治病種由現在的25種增長為30種,這些都是底線任務,必須完成。從現狀上看,還存在基層服務能力不夠強、分類救治不夠精準、群眾健康素養和防病能力還不高“三大短板”,特別是一些地方病、傳染病、職業病危害大,防治壓力大,控制因病致貧返貧增量難度大。
對此,今年我們將繼續按照“減存量、控增量”的工作思路,著力解決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突出問題,對標落實,逐項突破,綜合施策全力提高健康扶貧質量。全面完成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機制,做好2019年剩余貧困人口健康信息比對核查,精準落實大病、慢病分類救治,抓好健康扶貧問題整改工作,加大貧困人口健康危險因素防控力度,確保圓滿完成今年健康扶貧工作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