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鑫
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當前既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又是生產備耕的農事期。近日,走進鎮安縣木王鎮平安村辛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種植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傘,戴著口罩的種植戶在棚里棚外忙碌著。
“最近香菇進入生長期了,我們在陸續采摘中。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在鎮村干部指導下,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抓好香菇生產。”食用菌大棚里,脫貧戶王世亮一邊查看架子上菌棒的生長情況,一邊高興地向記者講述著自己脫貧后生活的變化,“過幾天產量會逐漸增大,到時候就更忙啦!現在房子重新翻修了,家門口實現就業了,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啦!”
王世亮曾是村里建檔立卡的脫貧戶,這幾年在村上的幫助下種起了食用菌,靠著自己的努力脫了貧,是村里人人稱贊的脫貧模范。“我年輕的時候腿受過傷,干不了重活,只能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王世亮家里4口人,基本靠他一人務農、打零工掙錢,一家人年收入不到1萬元。回憶起以前的艱難歲月,56歲的王世亮連連嘆氣。由于缺少技術,加上身體原因,王世亮打工的收入也極為有限,家里的開支卻一天天增多,學費、藥費、生活費一度壓得他喘不過氣。2017年,王世亮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之后,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開始針對他做了詳細的脫貧計劃。
“要讓貧困戶真正實現脫貧就要發展產業。”2017年,平安村“兩委”經過多方考察,發現當地的溫度與濕度適宜香菇生長,成立了村級平臺公司——鎮安辛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借袋還菇”模式,基地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生產菌棚、進行技術培訓,借給貧困戶菌袋,再以保底價進行回收,免除他們種植的后顧之憂。
“兩年前,村上鼓勵我發展香菇種植時,雖然感興趣,但是卻有很大顧慮,因為以前種香菇都是在木棒上種植,看他們說什么菌棒啊、接種啊之類的,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種植的步驟,一沒資金、二缺技術,能種成功嗎?萬一賣不出去咋辦?”王世亮告訴記者,盡管很心動,但是他還是拒絕了村干部的建議,但村支書馬年平三番五次的登門,從資金、技術、管理、出售等多方面向他詳細介紹,讓他的擔心變成了放心,成了平安村首批香菇種植者之一。
2017年底,王世亮與村上其他香菇種植戶一起參加了村上組織的食用菌基地參觀與技術培訓活動,培訓結束后他信心大增,2018年初申請5萬元貼息貸款發展了3萬袋香菇,邊實踐邊學習,開始了自己的食用菌種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世亮的努力之下,他的菌棒當年出菇率達90%以上,實現大豐收,年底收入達3萬元,成功脫貧。香菇扶貧項目的啟動,讓王世亮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2019年,他又將菌袋數量增加到4萬袋。“從一個農民到現在的技術能手,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王世亮說。如今,平安村的香菇扶貧項目在菌棒研制、技術指導、規范管理等每個環節都不斷優化升級,全產業鏈已具雛形。王世亮一家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2019年就收入5萬多元。
一朵朵長勢良好的香菇見證著王世亮的努力付出,“現在政策這么好,我計劃今年繼續擴大菌棒種植規模。”脫貧后的他更加自信,干勁更足了。“收入增多了,房子也新裝了,隨后準備給兒子娶媳婦呀!”王世亮的媳婦夏宗秀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站在經過危房改造后的家門前,看著白墻紅瓦的新居,一家人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