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力宏 李敏)1月16日,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商洛代表團代表繼續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們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踴躍討論發言,積極建言獻策。
代表們一致表示,劉國中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政治站位高、形勢分析準、目標任務明、工作措施實、民生味道濃,是一個增強底氣、鼓舞士氣、激發勇氣、弘揚正氣的好報告。大家紛紛表示,將以貫徹落實這次省人代會為契機,搶抓機遇、克難攻堅、扎實工作,切實將各項任務落實落細。
劉淑慧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文化產業建設項目的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持續推動“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確保“商于古道”等一批重點項目早日建成達效。下大力氣解決職業教育面臨的建設資金短缺、教學資源缺乏、教師隊伍緊缺、產教融合有限等問題,進一步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徐江博、劉仲林代表表示,將認真學習領會落實報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全面做好“六穩”工作,推動商洛高質量發展。他們建議,切塊下達陜南三市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并逐年增加資金總量;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考核體系”,切實踐行“兩山”理論;加快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持續加大對脫貧縣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商洛市國家層面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帶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李旭光、王宇鵬、徐秀全代表建議,出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細則,持續推進西(西安)商(商洛)一體化發展,借力“西十”高鐵開工建設,促進商洛加快融入西安協同發展;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支持建筑、物流等行業民營企業發展制度;將洛南縣谷雨祭祀倉頡活動列入省級公祭活動范圍;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名牌高校的協作協調,把優勢的教學資源轉化為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增效的強勁動能;規劃西(西安)合(合肥)高鐵途徑商州、丹鳳、商南三縣區,并將該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設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資金,支持做大做強“一縣一業”。
崔華鋒、袁良善代表建議,規劃編制“一縣一策”工業發展規劃,使商洛優勢資源開發利用有據可依;以貫徹實施《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條例》為契機,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以及相關省市的對接協調,加大對商洛生態功能區的縱向轉移支付和橫向資金補償力度;把丹寧高速列入國家高速路網,全面打造秦嶺國家公園旅游環線;加大對異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后續扶持,對人口聚居區的學校、污水處理廠等民生配套工程繼續給予資金支持。
吳興德、陳飛鵬、周軍、金新康、朱玉琴代表建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實施驅動創新戰略,制定出臺持續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確保經濟穩步增長;加快推進榆(林)商(州)高速華陰至洛南段項目建設,打破制約洛南縣發展的交通瓶頸;制定出臺國家級休閑度假和康體養生區實施意見,從業態的空間布局、產業規模、配套政策以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組織實施,使自然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制定出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進一步完善“數字經濟”創新生態體系和共享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商洛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加大對優秀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力度。
王會敏、黃翠娥、馬飛代表建議,加大教育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力度,適當增加基層正高級教師名額,不斷調動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維護與管理;制定出臺山地農產品產業扶持力度,為農民增收提供可靠的產業支撐。
李華、彭會霞、魏長芝、姚廣東代表建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優秀的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能夠達到展示有場館、經營有陣地、宣傳有平臺、傳承有隊伍,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鼓勵開展規模經營,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
列席人員寧啟水建議,省市兩級繼續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向深度貧困縣傾斜,進一步補齊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短板,確保脫貧攻堅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