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關威 寇鑫)“住了一輩子土坯房,沒想到老了,還住進了樓房,一年全家還攢了兩萬多元。”提起自家的變化,洛南縣景村鎮御史村村民笑得合不攏嘴,“這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和郭支書合作社的幫帶,把技術和資金帶給我們,讓集體富了,我們也脫貧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洛南縣不斷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打破村級行政界限和發展壁壘,橫向幫扶、縱向聯合,創新實施的“強村帶弱村、經濟組織帶村組織”黨支部“1+1”模式,讓集體的錢袋子圓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群眾的笑臉露出來,形成了組織強、產業興、百姓富的喜人局面。
“省林業集團和我們村支部結對共建,開展支部‘1+1’幫帶,建立洛南縣中蜂文化產業園,攜手成立了洛南縣首家扶貧超市,群眾的農產品賣出去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2019年達到了42萬元,全村113戶415人實現了穩固脫貧。”洛南縣高耀鎮里龍村黨支部書記楊根林高興地說。
近年來,洛南縣引導23個村與14家非公企業聯建,推選28名非公企業的優秀骨干到企業所在村的兩委兼任職務,推薦46名村兩委班子“雙帶”型(帶頭致富、帶領致富)干部到企業黨組織兼任職務,促使農村致富能手和產業大戶主動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發展產業。
同時,實施企業家村干部計劃,把符合“六有”標準的企業家和農村經濟組織負責人確定為村級后備干部力量。引導企業輸出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盤活集體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實現村企強強聯合。
此外,建立“農村服務企業、企業反哺農村”的雙贏長效機制,村級黨組織幫助企業解決用地、用工、施工等方面的難題,企業通過技術講座、典型示范等形式,提高村民素質,吸納無業勞動力到企業務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全縣通過實施“雙建雙帶雙提升”工程,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組織253個,聚集黨員3775人,帶動貧困戶35077人,244個村(社區)實現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14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積累5萬元以上,23個村經濟積累達到20萬元,9個村積累達到50萬元,6個村積累達到100萬元以上,昔日的“空心村”變成“桃花源”。
目前,已有32對村級黨組織、29個村與20家企(社)聯合共建,村村、村企融合發展取得了“1+1>2”的效應,涌現出“古城鎮何村+馬蓮灘村黨支部”“古城鎮草店村+秦農果蔬專業合作社”“景村鎮御史村黨支部+宏泰金銀花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里龍村黨支部+陜西省林業集團黨委”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在全縣形成了四大黨建產業示范帶,143個貧困村穩固實現脫貧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