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尊重,叫好話也得好好說,有一種感動,叫你說還得我愛聽!
一位鄉土作家的“農民課堂”
本報記者 趙有良 汪 锳 賈書章

“在座的誰吃過‘炒面’?不是現在飯店里油香的炒面條,而是困難年月用糠粑磨制炒后充饑的雜面粉,舉手看一下。”
會議室里安靜一會后,有幾位年齡大的村民舉起了手。“當時的情景還記得吧,噎得人翻白眼淚長流,一不小心嗆口了,炒面噴一臉,嗆得人咳嗽打噴嚏。再看看現在的好生活,雞魚肉蛋樣樣有,可有人還吼爹罵娘,想一想這是為啥呀?”
8月14日早,商南縣捉馬溝村委會二樓的會議室里,一堂特殊的“農民課堂”開講了。講課的人是中國作協會員王衛民,他站立著,手拿話筒比畫著,眼神一會兒柔和一會兒犀利,表情時而興奮時而沮喪,語調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對面坐著的男女老少好像被一條線牽了似的,都很快入了神地聽著。
9點20分開講,會議室里坐得滿滿當當。農村人10點多吃飯,村干部擔心有人中途離開冷了場子,便建議中間不休息。王衛民搖了搖手:“不用擔心,伏天太悶熱,休息一會兒是必要的。”10點半休息后再講時,現場一個人也沒少,11點半,場上第五次響起熱烈的掌聲,王衛民深鞠一躬:“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村民們意猶未盡,圍著王衛民說:“你講到咱農民的心坎上了,這心里亮堂多了!”看著鄉親們散去的背影,王衛民會心地笑了,這堂課他是有把握的,因為此前已經輾轉各地講了29場。
“調諧生活幸福感”
在商洛乃至陜西,作家王衛民是位傳奇人物,他出身農民種過地,當過教師、鄉村醫生、供銷員,從事過攝影,坐過機關,下海經商,做過經理,養過豬牛養過雞,至今還養著狼和狐貍。2009年,曾單騎獨闖羅布泊,迷失樓蘭,活著走出沙漠,成就一段傳奇,他體驗生活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結集出版有小說《風雪阿爾泰》《野莊子》等。他長期從事中短篇小說創作,作品在國內曾多次獲獎。說起開辦“農民課堂”的初衷,王衛民說那是一段農村生活給他帶來的啟迪。去年6月,王衛民被中國作協確定為2018年度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作家,他在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蹲點的日子里,經常走村入戶拉家常,多日的接觸中,農民解決溫飽后的某些缺失和不足,引起了他深刻的思考,農村的一些現象深深刺疼了王衛民的神經:有人把集體財產據為己有,貪占便宜,不講義務;有人耍錢賭博,打架斗毆,鬧事上訪;有人好吃懶做,榮辱不分,甘當貧困戶;有人攀比擺闊,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特別是一些不孝敬老人的事讓人看不過眼……
山溝里長大的王衛民,最能體味農民的酸甜苦辣。“農民鄉親老實本分、勤勞吃苦,也最實在。很多人曾經歷過貧窮苦難,如今吃穿不愁了,有些人卻不知道該怎么活了,站在泉水畔說渴,立在太陽下嫌冷,覺得生活沒有啥意思。”王衛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個念頭隨之而生,能不能同他們講講課,喚醒他們的淳樸良善,激發向往美好的追求。
講啥內容怎么講呢?他受當地的農民講習所啟示,將課題定為“感恩新時代,做一個好農民。”“學會感恩,才會對社會有擔當,對家庭有溫暖,對人際有愛心。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前所未有,知道感恩了才會享受到時代的美好、陽光的明媚,自己才會覺得幸福。”這是王衛民寫在講稿扉頁的話語。
“我懂農民的心思”
經過3個多月的準備,2018年10月18日,王衛民的第一堂課在江山村開講。沒有空泛理論,沒有PPT課件,近兩個小時,王衛民一直站在太陽底下,講得聲情并茂,繪聲繪色,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第一堂課就講得風生水起,村民響應熱烈,效果出乎王衛民的意料,這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和動力。此后便一發而不可收,雖然都是義務的,但王衛民樂此不疲,先后在上河村、蟒龍峪村、鐵爐子村、東峽村、碾子凹村等10多個村交流,一下子在商州區講出了名。令他難忘的是,今年3月21日約好去楊斜鎮西秦村講課時,恰逢天降大雪,地處秦嶺深處的西秦村偏遠高寒,一路上他都顧慮天太冷,要不要改天再講。可到村上后,現場的120多名村民歡呼著迎接,臉上流露的滿是興奮之情,那一刻,王衛民感動了,心里酸酸的又甜甜的。他搓搓冰冷的手,拿起話筒,課堂里立馬熱烈起來。
他的講稿和老師的教案一樣裝訂著,只有十幾頁,都是手寫的。“初開講時,沒準備講稿,要講的內容都裝在心里,后來想還是準備個紙稿,看起來更像上課的樣子。”王衛民笑呵呵地說,他把能想到的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增收、油鹽醬醋、育兒養老、上學看病、婚喪嫁娶、鄰里相處等內容都寫出來,每講一次不斷完善,現在已有一萬多字。
“我是農民出身,懂農民的心思,知道他們的迷茫,講課時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聊的都是鄉俗俚語。”王衛民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鄉土文學作家,作品人物和故事都是從商州這塊沃土提煉、塑造而來,他的小說集《野莊子》,就是反映改革開放中新時代農民生存狀態的一部作品,被著名作家賈平凹譽為“生活氣息是如此濃厚,這樣的小說在省內國內都是獨特的,出彩的,優秀的。”他近期脫稿的長篇小說《泥峪川》,就是以地處秦嶺腹地、丹江發源地的泥峪川為原型的。王衛民說作家要關注時代,在脫貧攻堅的重要關頭,深入生活,挖掘人性中的美和丑,舉辦農民課堂,這是一個鄉土文學作家和政協委員在脫貧攻堅“扶志扶智”中應盡的社會責任。寥寥數語,道出了一個作家的情懷和擔當。
“我會一直講下去”
掌聲響起來!王衛民的“農民課堂”出名了,也得到了省市文聯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從商州區講到了丹鳳縣、商南縣,近一年來,他奔波在鄉間小路上、農家院落里……一堂接著一堂,擺事實舉例子,由己及人,小起大落,王衛民講得激情澎湃,鄉親們聽得眉開眼笑。
憶苦思甜,讓農民認識到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和幸福生活,引導村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樹立新時代農民形象;多看榜樣,與時代合拍,堅定操守,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社會公序良俗;明是非、知榮辱,三思而后行,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與鄰里、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珍愛生命,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抱怨。他告訴大家,作為新時代的農民,應該有農民的擔當,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損人利己,不鬧鄰里糾紛,不亂扔垃圾,不破壞生態,不能以“貧困”為榮……
“王老師講的全是實話,是農民常說的話,很受用。以前,總是因兒女家庭瑣事嘮叨埋怨,糾結在心里氣不順。聽了他的課,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寬廣,想不通看不開的事情能想通看開了。”三岔河鎮引龍寺村村民張鎖誠笑著說。
“就像是給自家人寬心鼓勁,聽了后覺得不管啥時候都要樂觀。”63歲的鄭中建聽得咧著嘴巴笑,他和80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是村里的貧困低保戶,“我打算讓母親住到敬老院,自己去打工掙錢。”捉馬溝村的謝海霞聽得入了迷,一個勁夸贊“王老師講的人愛聽,提醒婦女也要眼界遠些,心胸寬些,不要眼泡子淺。”
王衛民的“農民課堂”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好評,就在8月初,山西長治和晉中的兩個地方打來電話,想請他前往“傳經送寶”,他回復說:“9月中旬去。”
“只要農民需要,能讓更多的人受益,我就一直講下去。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到明年底講夠100堂,萬一實現了呢?”王衛民自嘲地笑了,閃著亮光的眸子充滿了自信和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