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耿義良 柴智省)山陽縣色河鎮色河社區東街組村民宋邦國,上有父母,下有兩個不滿10歲的女兒,家里負擔重,是一名貧困戶。在縣上開展生態護林員“三個一”活動中,他被招收為村上生態護林員,林業局指導培訓林業育苗技術,在管護村上樹木的同時,育了6畝多地的香椿苗,種了4畝多白及、蒼術等中藥材,今年僅香椿苗一項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加上護林員工資和生態補償金,就一舉脫了貧。
像宋邦國這樣通過生態護林員傳幫帶學會一門林業實用技術、引導扶持發展一畝經濟林園、家庭年收入超過一萬元的生態護林員至6月底山陽有1590人,涉及1590戶、貧困人數6682人,生態護林員戶均收入5280元,林業產業戶均收入一萬多元。一批生態護林員依靠林業生態產業紛紛脫貧。
在選聘生態護林員過程中,縣上注重向全縣30個深度貧困村和129個貧困村傾斜,近30個貧困村就有生態護林員372名,占全縣的23.2%,129個貧困村共有護林員1098人,占全縣的69%,生態護林員家庭戶均增收5280元。縣上圍繞林業產業特點,加大生態護林員技術培訓,平均每季度集中培訓一次,上門一對一指導,及時解決護林員林業生產中的難題,讓更多的護理員掌握一門以上林業致富技術,提高致富本領,實現生態脫貧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此外縣上還動員護林員每人種植一畝以上經濟林或中藥材或林下種養項目,形成穩定的林業收入。
板巖鎮廣梅溝村生態護林員涂如扣,妻子多年有病,女兒上大學,家庭生活困難,在“三個一”創建中,他種植黃姜5畝,育香椿苗一畝,栽植核桃4畝,種植中藥材蒼術0.7畝、連翹5畝、白及兩畝,養豬兩頭、牛5頭,2017年以來,他每年家里收入超兩萬元,不但自己收入增加了,還帶動周圍群眾發展林業生產致富。山陽生態護林員“三個一”創建活動的開展,形成了“政策補、技術撐、人努力”的生態林業致富路子,成為生態脫貧的有力抓手,大批生態護林員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