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1+1”結對共建
脫貧攻堅路更寬
張雯靚
綿綿細雨潤萬物,裊裊和風綠千山。雨后的鄉村小鎮,風景如畫。近日,伴隨著淅淅瀝瀝的雨,車子駛入洛南縣古城鎮草店村,但見民居整齊排列,外墻上鋪展著一幅幅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的壁畫,道路兩旁圍建著玫瑰園,車子行駛在平坦寬闊的馬路上,美景盡收眼底。
“去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求基層黨建與扶貧工作的融合點,如今我們在已創建的省市標準化黨支部示范村的基礎上,創立‘黨支部1+1’工作模式,形成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古城鎮黨委副書記王文鋒說道。
古城鎮創立的“黨支部1+1”即“先進黨支部+后進黨支部”“村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這兩種模式通過一對一幫扶,建強堡壘、培育頭雁、先鋒引領、聚力攻堅,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為脫貧攻堅鋪設了新路子。
草店村占據著古城鎮玫瑰小鎮旅游景區的核心位置,村黨支部抓住景區建設機遇,與秦隆果蔬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互聯互動,建立“黨支部1+1”工作模式。該模式下,以村黨支部為紐帶,將73戶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并為合作社提供務工人員,增加村民收入。此外,村黨支部出面化解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矛盾,既解決了企業面臨的困難,又幫助農戶實現利益最大化,實現共贏。合作社有技術人員,通過技術培訓,將村上的黨員培育成技術型人才,黨員又可以將技術人員發展為先進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互助互促。此外,村黨支部聯合黨員劉天才建立了“村黨支部+農民大講堂”,開展“四講四解”活動,即村黨支部講規劃,化解群眾思想困惑;合作社黨支部講藍圖,化解群眾發展顧慮;先鋒黨員講政策,化解群眾依賴心理;合作社模范講自身,化解群眾技能不足。
通過運用“黨支部1+1”模式,草店村黨建工作水平不斷提高,黨員領導干部擰成一股繩,帶領廣大群眾干實事解民憂。據了解,草店村目前已發展大櫻桃700畝、黃花菜300畝、烤煙290畝、中藥材300畝,形成了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擦亮打響了“紅星閃耀,增光添彩”的黨建服務品牌。
“黨支部1+1”模式在草店村踐行深化后,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高,村上環境更加優美,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陜西省生態宜居村、商洛市黨建標準化示范村等。
隨后,記者來到古城鎮何村。何村已被省上評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被縣上評為五星級標準化示范村。由于何村黨建工作抓得好、有成效,在全縣名列前茅,古城鎮有7個村380名黨員干部前往何村進行黨建工作集中培訓。馬蓮村屬于古城鎮各村里的后進村,領導班子缺乏經驗,隊伍渙散,影響村整體發展速度。何村黨支部于是同馬蓮村黨支部形成“1+1”結對幫扶,即“先進黨支部+后進黨支部”。從去年8月開始,馬蓮村黨支部成員每個月前往何村交流學習兩次,借鑒先進經驗,提升黨建工作水平。結束后,鎮黨委組織驗收小組前往馬蓮村測試,通過答題、考核、民意測評,提升馬蓮村黨支部整體工作水平。在班子成員能力趕上來后,帶動村民發展香菇、木耳、天麻等產業。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馬蓮村建強黨建堡壘,提升整體黨建水平,促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也能夠使古城鎮黨建工作協調發展,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
隨著古城鎮“支部1+1”黨建工作模式不斷深化,全鎮黨建工作的亮點和成效日益凸顯。
基層黨組織堡壘全面建強。全鎮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黨員群眾對支部的認可度、滿意度全面提高;后進黨支部的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先進村黨支部標準化建設成果得到有效延伸,廣大黨員黨性明顯提升。
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成績突出。村級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產業發展勢頭更加強勁,精準扶貧成績斐然,生態環境美麗動人,鄉村振興成效初顯,群眾的幸福指數日益提高。在“支部1+1”黨建工作模式的帶動下,全鎮102名貧困黨員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收獲黨旗引領脫貧路、黨群攻堅奔小康的豐碩成果。
走出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新路徑。通過實施“支部1+1”黨建工作模式,破解全鎮先進支部幫帶后進支部,實現齊頭并進同提高;農村黨支部與駐地合作社互融共進同發展的難題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有力地推動“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在古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全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