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又到一年陽和啟蟄、品物皆春的時節,我市各地群眾也在陽春三月里忙碌起來,一群群干部職工、少先隊員和林業產業大戶,在山坡上、田野里植下一株株小樹,為建設生態和諧、風光優美的商洛增添一片片新綠。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有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林區經濟壯大,帶動群眾脫貧增收。新的一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快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步伐,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真正實現“綠色富民”。
綠色產業助農增收
核桃產業強力推進。近年來,我市各級各相關部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核桃提質增效要求,一方面堅持做大基地規模,2018年核桃建園8.16萬畝,高接品種改良10.783萬畝,使全市核桃栽植面積達334.66萬畝,夯實了產業基礎;一方面堅持強化“三書三長”抓點示范行政推動,對縣區核桃產業發展實行督查、評比、排名通報、考核、獎懲,強化技術培訓、指導和綜合科管,強力推進核桃產業發展。2018年,扎實推進全市12個核桃科技攻關項目實施,編印提質增效簡明技術示范手冊2000冊、技術資料3萬多冊,完成核桃技術培訓417場次28915人次。全面推行以深翻墾復、整形修剪、科學施肥、病蟲防控、品種提純等為主要內容的十項科管措施。全市成立核桃病蟲害防控專業隊92個,配備各種防控器械車1404臺,購置農藥14615箱(件),示范防控面積136萬畝,商州、洛南、山陽3縣區使用無人機飛防兩萬多畝,有效扼制了核桃病蟲害蔓延勢頭。全市累計投入核桃綜合科管資金1.08億元,完成核桃綜合科管293萬畝,在遭受嚴重凍害情況下,核桃產量依然達到4.69萬噸,產值9.38億元,帶動7.3萬貧困戶21.5萬人增收。
板栗產業大力發展。堅持科學規劃、集中建園、品種改良、規模發展的原則,突出栽植建園、良種嫁接改造和推廣綜合科管技術,促進板栗產業提質增效。評審通過并正式發布《板栗豐產栽培技術規范》《板栗堅果質量分級》等技術規范,大力推廣“鎮安1號”“柞板14號”等優良品種,依托板栗技術服務隊,開展綜合科管實用技術培訓48期2700多人次,其中貧困戶15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000多份。全市完成板栗建園0.867萬畝,良種嫁接8.694萬畝,實施綜合科管24.55萬畝。2017年,全市板栗重點產區農民人均收入412元,戶均1654元。
中藥產業快速發展。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項目支撐、龍頭企業帶動,大力實施“三變”改革,推廣訂單種植、林下種植、藥果間套立體種植模式,加強宣傳,積極引導藥企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扎實開展中藥材種植科管實用技術培訓140場次8302人,促進全市中藥產業快速發展,全市新發展中藥材基地39.25萬畝,中藥材專業合作組織92個,培育千畝以上的中藥材專業村45個,中藥材產量達到75.89萬噸,中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142.88億元,帶動全市5.07萬戶16.09萬貧困人口實現戶均增收3074.29元,人均增收947.14元。
林下經濟大力發展。2018年以示范基地為引領,大力推進林下經濟規模化發展,申報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兩家,積極爭取省級扶持項目415萬元。指導各縣區編制林下經濟項目實施方案,并及時組織評審和引導實施林下中藥材種植、養豬、養雞、特種養殖林麝等項目19個,完成林下種植3.66萬畝,林下養殖32.23萬只(頭、箱),其中林禽養殖22.63萬只,林畜養殖8.4萬頭,林蜂養殖1.2萬箱;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2.08億元,帶動貧困戶2.6萬戶8.74萬人,依靠林下經濟貧困戶人均增收773元。
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產業有序推進。2018年全市林業苗木花卉總面積發展達到17.48萬畝,其中苗木1.5萬畝,花卉15.94萬畝,總產值19.68億元。全市新發展林業苗木花卉2.6萬畝,產值1.3億元,涉及全市70多個鎮辦,帶動貧困戶兩萬多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增收。全力推進林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森林旅游新業態,木王林場被列入全國首批森林特色小鎮試點單位,金絲峽鎮入選全國20個森林文化小鎮。積極爭取國有林場生態驛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效改善生態旅游開發的基礎條件。積極組織參加廣州森林旅游節,全力推介商洛的好山好水,提升我市森林旅游知名度。據初步統計,2018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達303.7萬人次,綜合收入7.7億元,帶動相關服務產業快速發展,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多種因素制約發展
我市位于秦嶺東段南麓,地跨長江、黃河兩大領域,既有中高山區,又有平地坡塬,南北、東西各地氣候也有一定差異,城市鄉村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和人們的文化教育、思想觀念也不同步。因而,在林業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有自然環境的客觀影響,又有人的思想觀念和經營理念等主觀因素制約,使我市林業產業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當前,受全球生態環境的整體影響,極端天氣頻現,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在我市常常是每年春季出現低溫霜凍,夏季或伏旱或洪水,秋季霖雨低溫,冬季易發生干風、寒流或雪災,程度不同的影響林業生產和林業產業經濟發展。2018年,因受倒春寒影響,據市核桃研究所和林業服務中心反映,全市有216萬畝核桃遭受凍害,致使核桃產量和產值分別比上年減少60.1%與66.5%,板栗產量和產值分別比上年減少0.68萬噸、1.05億元,其他經濟林木和林業生產也受到一定影響。
產量品質有待全面提高。2018年,我市核桃、板栗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334.6萬畝、268.9萬畝和208.5萬畝,產量分別為4.69萬噸、2.2萬噸與75.89萬噸,平均畝產量仍然處于低水平。據市核桃研究所和林業服務中心測算,我市核桃、板栗目前平均畝產量分別約為25公斤與50公斤左右。加之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和經營、采收管理等因素影響,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優質優價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仍不強,也影響林業產業經濟效益和群眾發展管理積極性。
綜合科管和集約化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核桃、板栗、中藥材和林下經濟發展,經營主體仍然比較分散,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影響發展林業產業經濟的投入及發展速度。個別地方或是經營主體依賴思想嚴重,沒有把發展林業產業經濟、科學經營管理作為提質增效、促進增收、實現脫貧致富的基礎產業真抓實干,而是等政府部門投資投種投苗和靠干部組織人力建基地、搞科管。有的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指導、推廣的綜合科管實用技術,經營主體不按規范標準實施,有的連最基本的科管措施都實施不了,導致產量、品質不高。深加工企業發展慢、產業鏈短,產業經濟效益不高。我市核桃、板栗和中藥材,多數是出賣原產品或者粗淺加工產品,精深加工少,因而產業經濟效益提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產出效益反轉又影響到基地綜合科管和規模化經營水平。據了解,目前全市核桃加工企業13個,營銷(初加工)企業、合作社139個,從業人員約1.5萬人,年經營加工能力35萬噸(其中初加工31萬噸,精深加工4萬噸),年綜合產值50億元。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個、國家級龍頭企業僅1個,經營加工能力3萬噸,產值8億元。
補齊短板提質增效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點,決定了我市林業產業在農業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農村群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意義。因此,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產業的重視程度,補齊發展短板,強化措施,保障林業產業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勢在必行。
廣泛深入開展政策宣傳教育,消除群眾的誤解和擔心。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強化林業法律法規、農業農村政策,尤其是涉及農村土地政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林木流轉和“三變”改革等政策的宣傳教育,引導基層干部群眾消除林地林木流轉是賣地賣樹的誤解和擔心,也可試行林地林木承包和流轉經營二證分開,讓群眾吃上“定心丸”,增強發展和科學經營管理林業產業經濟的積極性、自覺性。同時,也要教育干部群眾認識林業產業發展相對周期長的特點,注意引導經營者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真正確保林業產業經濟積極穩步發展。
因地制宜穩定發展,強化改良增產提質。我市目前核桃、板栗、中藥材發展面積比較大,但相對分散。因而,要因地制宜穩定發展,重點是加強適地適樹優良品種選擇和改良,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升產量品質,增加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效益。核桃品種選擇,應從實際出發,在“四旁”和間作時,適宜采用我市選育的抗性強、產量穩的品種;規模化集中建園,適宜采用引進的新品種。板栗產業主要在穩定規模的同時,改良品種,進行集約化管理。中藥材產業發展,應加強市場預測,規避市場風險,指導群眾科學發展,重點應以商洛地道中藥材桔梗、黃芩、丹參、五味子、連翹、天麻、金銀花為主,穩定面積,強化管理,增產提質,提升效益。
深入推進改革,促進規模經營。實踐證明,林業產業經濟要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努力解決單家獨戶面積小、樹木少,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造成產量低、品質和效益差等突出問題。當前,應重點、扎實地推進“三變”改革,既讓群眾覺得林地林木是自己所有,又盡快進行流轉、入股協會或者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科學綜合管理,全面提高林業產業經濟綜合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林業產業經濟效益。
全面加強綜合科管,狠抓增產提質增效。近年來,我市狠抓核桃、板栗綜合科管,成效明顯。但是,總體來看,仍然是示范點上應用綜合科管措施,其他多數地方綜合科管措施實施不到位。據市核桃研究所和林業服務中心測算,核桃、板栗綜合科管示范園,畝產量達到100公斤與200多公斤,超過現在全市平均產量1倍以上。中藥材和林木苗木花卉產業亦是如此。因此,全面加強綜合科管,確保各項措施到位,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助推龍頭企業引領,做大做強經營加工。重點解決我市林業產業經濟市場發育不良,經營加工企業少而小,經營加工能力薄弱等重點問題,既是促進生產發展、提質增效的需要,也是加快脫貧致富進程的必然要求。要制定扶持政策,積極培育、引進、發展林產加工企業,尤其是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既增加崗位,解決人員就業,也可規避一定的生產發展市場風險,更多地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綜合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