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董楠
有人說,節日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紀念,更在于所有人共同在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義的事,從而形成強大的共識生長力和行為影響力。婦女節的意義也正在于此。今昔對比,“她力量”之貢獻,“她魅力”之精彩,“她智慧”之非凡,也讓一個結論愈發清晰:正是“她們”身上迸發出的“向陽生長”力量,給社會刻下美麗印記,為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正是“她們”憑借著巾幗不讓須眉的韌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彰顯了新時代女性的風采與成就。“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在這個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的美好時節,迎來了第109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讓我們向廣大女同胞道一聲祝福,向身邊每一個“她”致一份敬意。

郭灣村的“馬大姐
”
記得第一次見到馬蘭是去年夏天,在楊斜鎮郭灣村村委會的辦公桌上,火辣的陽光透過窗戶折射在周末伏案工作的馬蘭身上,卻絲毫沒有影響她加班的熱情,因為經過她跟同事們的積極努力,郭灣村又有一位村民即將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沒有比這更振奮人心的消息了,她順手抹掉額頭的汗,又開始準備明天的入戶資料……這一幕畫面是馬蘭在郭灣村駐村三年時光的縮影。三年來,她一次次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在鄉間小道上,一聲聲叮囑寄托著一個共同的扶貧心愿。如今,馬蘭雖已被單位調回,但每每想起在村上的日子,她恍然如昨。
馬蘭從小在城里長大,參加工作后,一直都是在區政協工作,2015年5月,組織派她去楊斜鎮郭灣村扶貧。由于擔心自己身體不好,馬蘭抱著先駐村一年試試看的想法走馬上任了。一年后,她也很想回機關上班,但看到村干部的依依不舍、貧困戶渴望脫貧的眼神、同事們全力扶貧的熱情……她再次堅定了擔任“第一書記”的信心和決心。開弓沒有回頭箭,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名堂。于是,在郭灣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她一干就是三年。
郭灣村位于商州城區西南20公里處,轄14個村民小組631戶2148人,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02戶596人,村上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集體經濟薄弱,主導產業發展滯后。馬蘭沒想到脫貧任務如此艱巨,通過多次入戶調研,與一起駐村的同事們確立了“黨建引領、產業脫貧”的工作思路,通過“一戶一策”精準幫扶,使貧困戶順利脫貧。針對缺技術、缺產業的貧困戶難以脫貧的實際,馬蘭與村上、區政協反復研究,認真選址,利用村集體的8畝土地,于2017年春季建起211千瓦光伏發電站一處,62戶貧困戶與區城投公司簽訂了認領合同,使他們當年戶戶增收2750元。與此同時,她多方協調解決實際困難,鼓勵當地青年全文鋒投資150萬元成立了郭灣村寶芝源食用菌合作社,建起標準化香菇大棚28個,發展代料香菇22萬袋,并與43戶貧困戶簽訂了4000袋認領合同書,4年下來,每個認領戶將可分紅1.04萬元。合作社同時還吸納當地沒有就業門路的勞力20多個,其中婦女8名。貧困戶李亞利在合作社上班,家務勞務兩不誤,月月還有1000元的穩定收入。
馬蘭說:“每當回想起村上老人們熱淚盈眶地拉著我的手,孩子們滿臉笑容圍著我轉時,連日的勞累消失殆盡,心里樂滋滋的。”為了實現郭灣村的脫貧夢,她將政協“協調社會各界力量幫助黨委、政府辦大事情”的“看家本領”發揮到了極致,經多方努力爭取資金140多萬元,為村上硬化通村、通組水泥路8公里,新修便民橋兩座、蓄水池3個,安裝太陽能路燈80盞,建起了健身廣場和“愛心超市”;經她牽線搭橋,社會力量為郭灣村小學捐贈了價值5萬多元的圖書和電子設備,還組織開展“老有所衣”、愛國教育和扶貧扶智公益活動。通過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郭灣村現已脫貧139戶459人,呈現出村容整潔、尊老愛幼、脫貧光榮的新氣象。村上條件簡陋,生活不方便,為了讓隊員們有家的感覺,每到“扶貧日”和集中扶貧時,馬蘭就6點多起床,早早去買菜,中午做好可口的飯菜。同時,還要完成自己的包扶任務,既是戰斗員又是炊事員,大伙親切地稱她“馬大姐”。

開公交的女司機
春寒料峭,3月2日早上7點,寒風把早行人的衣服裹得更緊了,即便是周末,北新街商洛市中心醫院公交站處,已經有公交車進進出出。此時,一位心態平和、相貌端莊的漂亮女司機,正駕駛著1路公交車緩緩駛進站點,她就是商洛市公交公司的第一位女駕駛員杜軍利。
杜軍利從小跟著開公交車的父親往來于商洛的城鄉之間,那時交通不便,公交車一天只有兩趟,開車是大家羨慕的職業,杜軍利也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開上一輛公交車為大家服務。因為熱愛與執著,杜軍利1996年順利拿上B照,緊握方向盤,成為1路車上最年輕的駕駛員,也是1路車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駕駛員。寒來暑往,年復一年,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已經深深融入她的生活,如今,她在這個線路上已安全行駛了20年。
“我所駕駛的是1路公交車,是東龍駕校至商洛職院,途經我市繁華的街道、商場、學校,常常會遇上早晚高峰期擁堵的情況。“沿線客流量大、線路較長,全程需要44分鐘,到站停留不到5分鐘。”聊起1路車,杜軍利就像聊自己家人一般熟悉、親切,“我們的公交是商洛開通線路比較早的一趟公交,車上的基礎設施已經舊了,就連基本的車體清潔、駕駛喝水都是問題,然而條件再艱苦,我也會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洗車、拖地、擦玻璃,只要坐在車上的乘客是開心的、滿足的,辛苦點也是值得的。”
駕駛員的第一課是“安全駕駛,文明服務,乘客至上”,作為一名駕駛員,杜軍利一直牢記這點。她把安全行車當作自己的頭等大事,在20年的駕駛生涯里,她的車輛零事故。“坐過我開的車的人都知道,我一般中速緩行,緩起緩停,讓大家盡量都能感覺到舒適滿意,安全第一,穩穩當當。”杜軍利說,開車其實開的是心態,只要心態平和,就能做到停穩放緩,不搶燈,不超車。跟著杜軍利,我們也見證了她的開車技術:到站了,只見杜軍利把車停穩后,再打開車門,讓乘客慢下,等乘客下完后,再起步行走,不急不躁。車上懷抱嬰兒的乘客下車不方便,她便耐心等待,讓她們平安上下。
20余載辛勤付出,20余載默默堅守。不管天氣多熱、雨雪多大,每次下班之后,杜軍利都會檢查自己的車輛、一遍遍、一趟趟。盡管此時她已經滿身疲憊、饑腸轆轆,仍然仔細認真地排除車輛故障和安全隱患,這已經成了她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家庭作業”。從業20年來,她已安全行駛39萬公里。“我積累的經驗就是堅持每天對車輛進行‘三查’:一查,發車前做好油、電、水的檢查;二查,做好運營中剎車、傳動、燈光檢查;三查,確保收車后的開關、保溫、防凍檢查。”杜軍利說,這一切是她的職責所在。
商洛是個小山城,小小的城市周圍被群山環繞,住在東龍駕校終點站周邊的村民,每天天不亮就把自家菜園子的新鮮蔬菜采摘好,帶去市中心售賣,一籃籃、一筐筐的。每次遇上這種情況,杜軍利總是笑呵呵地說:“你們慢點啊,不著急,注意腳下。”日子久了,附近乘車的村民總是塞給她一些小蔥小菜作為感謝,但都被她一一回絕了。“她們辛辛苦苦種點地不容易,只要對我工作認可,我就知足啦。”杜軍利說。途中上下車時,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或是小孩,她總是習慣性地提醒周圍的年輕人幫幫忙、讓讓座,以確保全車乘客的安全。
她把車廂當成自己的家,把乘客當作自己的親人,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創造更多價值,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雖然平凡,但城市里需要這群默默行駛于大街小巷的公交人,職業不分性別,未來的日子我會繼續努力,為大家做好服務工作。”杜軍利說。

鎮安有位“園長媽媽”
3月1日,在鎮安縣幼兒園初次見到阮俠時,她正在校門口目送孩子們放學,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跟她打招呼,說再見,她也眉眼含笑,非常耐心地一一回復,時不時還跟孩子們的小手擊個掌。“小可愛們,拜拜,回家記得給爸爸媽媽一個愛的抱抱哦,周一再見。”她熱情大方、和藹可親的鄰家大姐姐形象,讓人如沐春風,經過了解之后,又會對她干事創業時以身作則、雷厲風行的“女漢子”氣魄感到佩服。作為園長,她真誠地關愛全園的每一位幼兒,用慈母般的愛溫暖著他們,孩子們都親熱地叫她“園長媽媽”。
“軒軒(化名)是大二班的一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幼兒,很聰明,但性格孤僻,特別好動,剛入園時,曾咬傷老師的手。”阮俠記得軒軒剛上小班時,一入園就沖向玩具區,如有小朋友對他的玩具感興趣,他就會打抓,甚至咬人。“孩子的性格肯定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阮俠多次深入班級了解情況,和軒軒的家人溝通后得知,軒軒父母離異,媽媽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孩子一年都見不上媽媽一面;爸爸嗜酒,軒軒便被丟給奶奶,目不認丁的奶奶看在眼里,愁在心里,除了嘆氣流淚之外,無能為力。說起軒軒,阮俠心疼不已:“本應是五彩斑斕的童年,但軒軒幼小的心靈卻經歷了多少他無法承受的暴風驟雨。”接下來的日子,阮俠常去“偶遇”軒軒,拉拉他的小手,親親他的小臉,微笑著和他交流、溝通。為了幫助軒軒所在的班級家長能理解包容軒軒,阮俠為軒軒所在的班級召開了以“家園共筑樂童年”為主題的家長會,會上解讀了孫瑞雪教授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讓家長了解人的一生中有31個敏感期的特點及在此期間的教育建議,讓家長們對軒軒的抓咬現象有了科學的認識。同時,阮俠積極聯系軒軒的奶奶、叔叔和嬸嬸,勸導家人盡可能地多陪伴軒軒,家園共育。漸漸地,小軒軒有變化了,能和小伙伴兒友好相處了,能安靜地聽講、快樂地做游戲了,小朋友們也愿意和他交往了。這一些細微的變化,老師和家長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如今軒軒特別喜歡拉著阮俠的手,依偎在她的懷里。
“鎮安縣地處偏遠的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比較滯后,許多幼兒園甚至家長都把幼兒園小學化,把幼兒當做小學生,教孩子們識字、寫字、算術,認為孩子寫得字越多,算得數越復雜,教育就越成功。”說到這里,阮俠一直微笑的臉上,出現了緊縮的眉頭,露出了更多的擔心。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阮俠,在擔任鎮安縣幼兒園園長之后,擔心的是全縣幼兒教育的發展,下定決心要改革。改革之路是艱辛的,一次又一次,她帶領骨干教師外出學習、觀摩,利用多媒體手段讓教師了解國家級、省級示范園的教師是如何讓孩子快樂成長、愉悅生活的。“要給幼兒一個幸福的童年,要培養出有靈氣、有悟性、有潛質、有好奇心、有操作能力、有想象力的孩子,要讓幼兒開心地過好每一天。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他們身上很多寶貴的東西千萬不能在機械的‘幾加幾等于幾’中被磨滅。”這是阮俠一再強調的育兒理念。為此,她見縫插針,逢會必講,把正確的幼教理念傳達給老師們,還經常去班級、年級組參加活動。老師們終于理解了,也敬服了,對彈、唱、跳、講、畫、寫、上課“七項技能”過關不再抱怨叫屈,普遍認為這是作為一名合格幼兒教師必備的技能,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如此,她每學期都要自備材料召開多次家長會,邀請專家來作報告,幫助家長轉變陳舊的育兒觀念。在鎮安縣幼兒園的引領輻射帶動下,全縣學前教育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婦女群眾的“娘家人
”
3月1日清晨,劉丹早早地來到市婦聯辦公室。機關的冬天,暖融融的,也許是最近下鄉太多的緣故,劉丹反倒有些不適應。打開電腦幾分鐘,她就有點恍惚,仿佛又來到了商州區楊斜鎮峪明村二組村的“姊妹”李書敏家中……
說起李書敏,劉丹的同事都知道那是她在峪明村的“好姊妹”。在一次調研農村婦女生活情況中,她們偶然結識,雖然身體不好,但李書敏仍堅持在周邊打工,供孩子讀書,她堅強勇敢、自強自立的精神感動了劉丹,一來二去,倆人十分投緣。了解到李書敏的家境十分貧困,劉丹常常提著米面油去看她。有一年夏天的一天,暴雨傾盆,劉丹想到李書敏家所在的地方可能有滑坡的危險,想給她打電話,才想起她家連電話都沒有,劉丹由此想到很多貧困婦女家中都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等棘手問題,于是,她多次與電信公司溝通協商,為100多名貧困留守婦女爭取到電信公司贈送的手機和親情卡,并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自信心不足、難以溝通、法制觀念淡薄等問題,邀請教育專家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輔導,并爭取各種愛心資金近150萬元,為6所小學建起了“愛心書屋”,對60名貧困兒童建立了“一對一”的長期救助。尤其是為了幫助貧困婦女擺脫貧困,她向全市婦女發出“脫貧攻堅、巾幗同行”倡議,組建了200人的巾幗志愿者隊伍,向上級婦聯和社會各界爭取項目10多個,資金200多萬元,惠及12萬婦女兒童。
劉丹說:“只有把婦女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在實踐工作中想婦女所想、幫婦女所需、解婦女之難。”為此,她經常奔走于廣大婦女中,了解她們的生活條件、生存狀態,感受她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與廣大婦女融在一起、打成一片,成為她們的好姊妹和自家人。
“做婦女兒童工作,愛心是最基本的,沒有愛心,干不好也干不出成績。”她這樣說,也這樣做。為了提高村級婦代會主任報酬,增強村級婦聯組織工作的積極性,她奔走于市縣多個部門之間,講真話、道實情、求諒解,終于在2015年底實現了村婦代會主任工資報酬全面提升;基層掛職鎮黨委副書記的兩年,當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孩子李凡的父親哭著為女兒尋求救助時,她二話不說自掏腰包捐出500元,并向相關單位尋求救助款3000元;當市婦聯包扶的商州區楊斜鎮領導反映本鎮貧困殘疾人多、生活困難時,她馬上聯系多家單位,如實反映本鎮殘疾人家庭實際困難和急迫需求,最終為本鎮爭取到全省的重度肢殘人扶助項目,為20個殘疾人每人發放3500元的補助資金,為這些殘疾家庭送來了溫暖,解了燃眉之急。一件件事情雖小,卻飽含了她對這份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她憑著一腔熱血,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嚴冬,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都竭盡全力為婦女群眾辦實事,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好事,把黨的溫暖撒向千家萬戶的婦女同胞,把婦聯的關懷送進每一個困難婦女的家里。
“今后我要繼續努力,以昂揚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婦女工作中,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使自己能夠發揮更多的光和熱,當好婦女群眾的‘娘家人’,為推動全市婦女兒童工作再上新臺階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劉丹說。